漫谈书法艺术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内容摘要]

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上的根本规律。辨证唯物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地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书法艺术也一样,我国历代书法家在论述书法时,总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来讲究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本文就学习过程、笔墨技法、章法结构、书法创作、艺术欣赏等五个环节进行具体剖析,使我们可以看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有对立可以对比,有对比才有变化,有变化才有生命力。因此,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书法艺术必须追求的终极目标。

矛盾是什么?矛盾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国历代书法家在论述书法时,很多论述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来讲究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下面,我谈谈学习心得,请同行们斧正。

1  学习过程中的对立统一

生与熟、专与博、入帖与出帖、死学与悟性,都是学习过程中矛盾的对立统一。关于学习的论述,孙过庭指出学习书法有三个大的阶段:“初学分部,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于正。”所谓平正,是说开始书写时,只是横平竖直,平拖而过,这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所谓险绝,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掌握其用笔的方法和特点之后,追求的不单是帖中之会通,而是高标准、高层次的要求。这是学书的飞跃阶段。所谓归正,不是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螺旋式的上升。熟到极点,不善返生,这个“生”字是指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生花。前一个平正与后一个平正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的内涵是“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就可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更能随心所欲了。 专与博,入帖与出帖都是学习书法进程中的两个递进阶段,先专打基础,后博最提高,这是每个学者学书的必经之路;入帖是手段,出帖是目的,有志学书的人,一定要入得进、跳得出,百尺竿头才能更进一步。总之,学书不能死板硬套,要有悟性,善于思考,书法艺术的表达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2  笔墨技法中的对立统一

刚与柔、巧与掘、重与轻、粗与细、快与慢、浓与淡、干与湿、枯与润,都是笔墨技法中矛盾的对立统一。形之清浊在于笔,势之隐现在于墨,用笔与用墨,是书法艺术的具体表现,笔墨如何配合,是书法技法的关键所在。关于用笔技巧,除了勤学苦练,还要倾心感悟。笔有刚柔巧拙之分,轻重粗细之态,刚与粗重相关,柔与细巧相联,刚强过头就会狂乱,柔软过头容易媚俗,所以刚柔相济,巧拙相生,刚中带柔,能收能放,才有风度;用笔之法在乎心使腕运,运笔的快与慢、重与轻,要有变化,做到中锋、侧锋得心应手,就是功夫到家;关于用墨之道,讲究的是气韵光色。墨有浓淡焦润之辨,堆积枯涩之嫌,墨太枯则无气韵,墨太润则无文理,用墨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总之,笔之正反虚实,墨之浓淡干湿,这些同一性的矛盾,都将在对立中达到统一。

3  章法结构中的对立统一

主与次、呼与应、开与合、断与连、奇与正、疏与密、长与短、宽与窄、偃与仰、穿与插、气势与情韵、总体与局部,回避与照顾、参差与整齐,都是章法结构中矛盾的对立统一。就书法创作而言,首先看章法布局是否得体,然后看字体结构是否合理。所谓章法,指的是作品的布局和经营位置,好像文章的脉络,分章节段落之构思;好比巧匠的建筑,合精心设计之蓝图。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定局落实在“和谐”二字上。章法的作用是把字与字、行与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包含了对比、呼应、气息、节奏、疏密等诸多因素,随着字势错综离合、回互偃仰,做到气聚而不塞,势放而不乱。无论何种书体,都应在变化中求统一,在对比中求平衡,在参差中求整齐,方能显出艺术的效果。所谓结构,就是每一个字中点画之间搭配的方法,点画本着约定俗成的秩序和顺序去完成单个字的结构,结构的形、态、势又通过笔画书写表现出来。结构有着疏密、奇正、断续、穿插、开合、向背、占让、肥瘦等变化技巧,就楷书而言,字的间架不但需要平正齐整,而且要求交叉有序,笔画长短要有参差,间矩宽窄要有分寸,笔画少的独体字,间架要疏,笔画宜肥;笔画多的结构字,间架要密,笔画宜瘦;左右与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有平分、三均、让左让右之辨,把握宽窄尺度;上下与上中下结构的字,要有二段、三停之识,掌握长短规律;包围与半包围结构的字要注意内外相称,讲究开合关系;笔画交叉的字,要穿插得当,使笔画的位置错落有致。还有回避与照顾,首尾与彼此、顾盼与相应、前后与大小、分布与均匀、气势与生动等等,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规律,要求我们在书写时,讲究平衡对称和对比照应,以达到结构美的效果。

4  书法创作中的对立统一                                                                   

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天资与磨练、学识与实践,都是书法创作中矛盾的对立统一,个性者,是指独树一帜的个人艺术特点,共性者,是指大家共同应具备的基础功。继承传统是基础,基础就是共性,临摹名人名帖,学习传统技法,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通过学习传统中优良的东西,目的是“博涉兼收,丰富自己。”学习前人经验,吸收传统精华,做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经过“师造化”的磨练,才能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要在师古的基础上,从前人的框框里跳出来,写出自己的风格。入古出新,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书法创新又是艺术个性的体现,书道贵悟,有悟则灵,悟性是从每个学者的善谋多思中来,有悟性才有创新,可以说,创新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有机结合。但主观世界的气质、情操、和学识要具备天资和培养。个性的培养还与生活和实践分不开,书法作品应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需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火热的现实生活,实践出真知,只有结合实际,才有发展前途。综上所述,从规矩入是继承,再从规矩出便是创新。

5  艺术欣赏中的对立统一

美与丑、雅与俗、形与神、韵与功,都是艺术欣赏中矛盾的对立统一。书法的美是以文字书写为对象,以线条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黑白相间的幻化美感,以多种文字和每种文体的不同风格,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字有点画美、形质美之称,这是通过用笔的方圆、曲直、劲涩、藏露、粗细,表现出字的质感、份量、力度和韵律;字有布局美、结构美之誉,成功的布局,体现出各部分联络、呼应、和谐、统一,构成生动自然的整体。成功的结构,在于平衡对称、点画自如、因势利导、随意生发,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书法的丑有真丑假丑之分,真丑有那么两种人,一种是鹦鹉学舌,亦步亦趋,凝古不化,甘为书奴,是没有出息的人;另一种人是高唱师古无用论,不肯下功夫,尾随别人,热衷于搞一些所谓洋、新、奇之类的非字非画、不伦不类的“佳作”,成为扭曲了心灵的小丑。假丑是败絮在外、金玉其中,是丑在表、而美其里的佳作,这种“丑”是艺术修养高深莫测的具体表现,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真情的流露。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以作借鉴。雅与俗可以说是艺术高低的分界线,雅即雅致、好看,一幅高雅之作,必然是意境新颖、神气十足,给人以美的享受;俗即俗气、平庸,大凡庸俗之书,多是板结呆滞、万字雷同,缺乏艺术魅力。但每个人都有脱俗趋雅之本能,只要刻苦学习,打下坚实的内功,俗与雅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形”是字之形体,“神”是字之精神,形神兼备同样重要。古人云:“写字之法,在心不在手,在神不在心。”书家的神妙境界,是从娴熟的笔墨技巧、高度的艺术修养中生发出来的,因此,书法的神韵是欣赏、品评书法之根本。书法通过点画线条的节奏,墨色的韵律,使心灵与造化相凝结,神采与形质相交融,感情与理念相汇合,达到形神兼备之功力,以超然于笔墨以外的审美效果。

矛盾双方的统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有对立可以对比,有对比才有变化,有变化才有生命力。书法的生动有力是依赖对比的效果而存在,对比最终要达到总体的统一。所以说,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书法艺术必须追求的终极目标。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