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法的“文气、清气与禅气”
卢 振 学
纵观历代书法大家,我们不难看出,先贤的书法里头或多或少都蕴含着“文气、清气与禅气”中的某一气。如书圣王曦之为首例,在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中,就存在着“文气、清气与禅气”。又如苏东坡的《寒食贴》就存在着一股“文气(即书卷气)。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不同,里面就存着一种文气与燥气(即火气)并存的情形。何故?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环境等诸多因素而产生的。在时局动乱的年代,因他家祸不单行,接二连三发生极其悲伤的事情。从作品开头到结尾慢慢体察,他的书法变化是由心情的波动不断起伏变化的。由“文气”转向“火气”再由“火气”转向“文气”。读完整幅作品,就像一幅生动的画面浮现在读者面前。再回到当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家也存着“文气、清气与禅气”就拿我的老师张荣庆先生的作品细细品读,我们也发现其中含有这“三气”。然而,这“三气”的形成是来之不易的,而是需要高尚的人品,深厚的传统功力和高深的学养才能达到的。我们后学智商低,功力较差,学养尚浅,可望不可及也!从实际情况出发“文气、清气、禅气”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很难。现就我对“三气”的理解,作一下肤浅的认识。
首先,说一说“文气”。文气,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理解,即为“书卷气、静气”。古人曰:书贵沉静。我们如果把字写得有文气有书卷气这是与个人的性格特点与生活习性相联系的。一般这种人的性格特点较为沉稳,爱“静”不爱“动”属于内秀型,不肆张扬。在家读书写字关上十天半月不出门,心里头不觉得闷。在当今物欲横流,社会浮躁的情况下,要达到这种心平气和的心境是十分难以做到的。在当今书坛,像我的老师张荣庆先生把字写得有“三气”的大家为之甚少。从各级大展赛事上来看,哪怕是获奖的书法家,也把字写得张牙舞爪,视觉冲击力很强,但是其中充满了火气与浮躁,不知道他们的作品要说什么,表达什么,让人不大“明白”。普遍存在追随时风的感觉,似曾相似。我觉得这种花枝招展的东西就好比时尚的时装,当时流行一阵子,最后昙花一现。而历代的大书法家就不同,他们的作品总想告诉人们什么,无形地传递着妙不可言的遐想。或反映时空,或反映心境,或反映喜怒哀乐,而自然地跃然纸上。
有人提倡“中庸”之道。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因为“中庸”之道其目的是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德原则修善自身。在王曦之《兰亭序》一文中,上半部分写景叙事,再现了文士宴集的欢乐场景;下半部分抒情议论,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人生短暂的悲痛,文章上半部分写山环水绕,茂林修竹,处处生机盎然,这样的山水,正可以涵养淡泊、宁静的“心性”。正由于兰亭雅集营造了这种宁静的文化氛围,之所以构建了他的书法艺术与内容的天然结合,使得文书俱佳,相得溢彰,珠联璧合“文气”十足。
其次,说一说“清气”。王曦之把雅集活动定在农历三月三日,正是上巳节,也是宜人的暮春天气,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简直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派迷人的大自然风光。文人雅士们可以寄情山水,畅叙幽情。正由于这种自然而超脱的自然环境,书圣王曦之胸怀坦荡,心情豁然开朗,无拘无束。在这种特定的场合,名士们也不必受传统礼仪的约束与规范,更不必在严格的等级秩序面前那样诚惶诚恐,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坦露真实的自我,展现清高雅致的情怀。文章在描述自然物色的时候,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廖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王曦之把文章的内容与书法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特别在结字和用笔上十分讲究,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宽宽窄窄,抑扬顿挫,阴阳变化,高深莫测。全文324 个字,章法布局合情合理,一股“魏晋风骨”与“清气”扑面而来。
再次,说一说“禅气”。说到“禅”我们很快联想到“禅宗”。禅宗即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之一。主要指心性的顿悟为修行方法。禅,即梵语,佛教中指“静思”。永和六年(350 年)十二月,扬州刺史出现了空缺,此时的会稽内史王述去职守丧,王曦之代替王述担任会稽内史,会稽内史是扬州的属郡,王曦之自然成为扬州的刺史最佳人选。让王曦之意想不到的是王述守丧期满,竟然担任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扬州刺史。永和十年二月,王述正式担任扬州刺史。上任之初,王述公报私仇,处处羞辱王曦之,而王曦之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秉性耿直的人。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面对这种遭遇,王曦之坚决辞官。他的这种负气使性的行为,蕴含着蔑视皇权的意味,表现了王曦之对朝廷重用王述这等人的愤怒,也显示了琅琅王氏的尊严。王曦之辞官后,晚年隐居在山阴,求田问舍,遨游山水,度过了一段平静、温馨的世外生活。在当时,世俗学者,官宦人士也有不少是精通佛道,崇尚隐逸的人,从王曦之和当时一些高僧的交往来看,他在精神上对佛教所提倡的清华雅淡的境界是认同的。王曦之退隐之后,他最为关注的是修道服食。《晋书·王曦之传》记载他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从永和七年(351年)任会稽内史到(361年)去世,这10 余年是王曦之的晚年,在这期间,他的草书达到艺术的山巅峰。可以说,他的草书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人生追求,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晋书》卷八O《王曦之传》记载:王曦之书法并不是随意写成的,而是经过勤学苦练,长期坚持向钟繇、张芝大师学习的结晶。王曦之晚年的书法登上中国书坛的巅峰,也正是他善于学习的结果。王曦之被尊称为“书圣”,后世之所以不能超越,不在于他的技法、笔法不可超越,而在于后世精神的底蕴,宁可不做大官,也就是是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献给书法的这种奉献精神,这是后学很难达到的。王曦之这样纯粹的做人、纯粹的做为书法家的品德也几乎没人可比。他重点强调天趣盎然,生机活泼。他把书法中的笔画与自然物象联系起来,以自然美要求书法,充分体现了王曦之师法造化,重视书法的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规律的运用,这一审美观点和情趣,与当时的“道法自然”的观点相契合。
王曦之的书意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的书意论大体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意”一种是无形的“意”。有形的“意”,是一个创作之前的准备和构思,涉及具体的书法表现。而无形的“意”是建立在博古通今的基础上的一种独有的气质,书法要“发人意气”表现自己独特的性情,他的创作就具有这一特点,他的书法正因为充溢着“意气”,反映了玄学的精神,所以一般人难以领悟,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有高深的修养和灵气。他的字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解放,使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的生活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在他的书法中,无形反映出自然洒脱的道家美学思想,有一种“自然之美”、“虚静之美。”王曦之书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忠实地表现了自己独有的性情。
回顾王曦之十年的晚年隐逸生活,从中折射出他的崇高人生理想和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王曦之是一个十分热爱生命的人,是一个充满善良天性的人,也是一个与自然物象和睦相处的人。其书法成就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是与他的生活修行和中国的禅宗是密不可分的。“察之者尚精”这是唐代孙过庭《书谱》中的论书。我们只要细细品读王曦之的书法作品,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是“静”态的书法表现, 实际是“禅”的化身。他的书法作品写得有这种“禅气”是在他长期的修行中得来的。这种境界是在“虚静”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升华的结晶,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自然流露情感的产物。
(2012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