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读书与做人”
所谓做人,就是要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标准的人。这须自年幼时即学做;即使已届垂暮之年,仍当继续勉学、努力做。所谓“学到老,做到老”,做人工夫无止境。学生在学校读书,有毕业时期;但做人却永不毕业——临终一息尚存,他仍是一人,即仍该做;所以做人须至死才已。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爱因斯坦 说“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说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说“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说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说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说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说“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刘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苏轼说“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如上众多的中外名人说出了读书对做人的重要,因为只有在书上才可以寻找我们如何去做一个什么样人的标准;我们每个人自从校门出来踏入社会,主要就是要学做人;虽然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不同,但做人标准是相同的。比如做一名教师,我们的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国家公务员,我们的企业主,我们各个行业的员工等等,但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职业作为仅是为谋生,当知职业也在做人道理中。做人理当有职业,以此贡献于社会。人生不能无职业,这是从古到今皆然的。做人圈子大,职业圈子小。做人当有理想,有志愿。这种理想与志愿,藏在各人内心,别人不能见,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因此,读书先要有志;其次,当能养成习惯,离开了学校还能自己不断读书。读书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因从读书可懂得做人的道理,可使自己人格上进。
惟在离开了学校以后的读书,实与在学校里读书有不同。在学校里读书,由学校课程硬性规定,要笔记、要考试,战战兢兢,担心不及格,不能升级、不能毕业,好像在为老师而读书,没有自己的自由;至于离了学校,有了职业,此时再也没有讲堂,也没有老师了,此时再读书,全是自由的,各人尽可读各人自己喜欢的书。当知:在学校中读书,只是为离学校求职业作准备。这种读书并不算真读书。如果想做一位专门学者,这是他想以读书为职业;当知此种读书,亦是做人中一小圈子。我们并不希望,而且亦不大可能要人人尽成为学者。我此所讲,乃指我们离开学校后,不论任何职业、任何环境而读书,这是一种业余读书,这种读书,始是属于人生的大圈子中尽人应有之一事,是必需的,但又是自由的。如何读?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是培养情趣。人生要过得愉快、有趣味,这需用工夫去培养。社会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他觉得人生乏味,对人生发生厌倦,甚至于感到痛苦。譬如当老师,当公务员,有人觉得当教师或从事公务员工作是不得已,只是为谋生,只是枯燥沉闷,挨着过日子。但当知:这非教师和公务员工作做不得,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试问:要如何才能扭转这种人生乏味的心理,使他觉得人生还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对此要先培养他对人生的情趣;譬如读书、绘画、音乐等。
二是提高境界。所谓境界者,就如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如果你处在一个地势既高又宽敞,背山面海,晴空万里,海面归帆遥驶,或海鸥三五,飞翔碧波之上的优美境界里,令人心旷神怡;或朗日已匿,阴雨晦冥,大雾迷蒙,看得令人心情灰暗。人的心情一般与环境有关,若说是风景好,当知亦从境界中得来;若换一境界,此种风景也便不可得。居住有境界,人生亦有境界;此两种境界并不同。并非住高楼美屋的便一定有高的、好的人生境界,住陋室茅舍的便没有。也许住高楼华屋,居住境界好,但他的人生境界并不好。或许住陋室茅舍,他的居住环境不好,而他的人生境界却尽好。要知人生境界别有不同。这要根据每个人生存环境,成长经历有关。或许对青年人讲,一时不会领会,要待年纪大了、经验多、读书多才能体会到此。我们不是总喜欢过舒服快乐的日子吗?当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会多情趣,觉得快活舒适。
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趣深,好做我们的榜样。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又如耶稣,也快达二千年;再如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为什么我们敬仰崇拜他们呢?便是由于他们的做人。当然,历史上有不少人物,他们都因做人有独到处,所以为后世人所记忆,而流传下来了。当知论做人,应别有其重要之所在。假如我们诚心想做一个人,“培养情趣,提髙境界”,只此八个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只要我们肯读书,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如果我们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每天不断读书,持之以恒,那么长则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培养出人生情趣,提高人生之境界。那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与最高享受了。
读书,要读好书。何为好书,我认为: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必读的,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朱子的《近思录》与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和佛教禅宗的《六祖坛经》七部书。如能把它们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此时的读书,是各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要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而且此七书不论你做何职业,生活如何忙,都可读。
其次便是欣赏类的书。如诗歌、散文。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中境界,包罗万象;不论是自然部分,不论是人生部分,中国诗里可谓无所不包;一年四季,天时节令,一切气候景物,乃至飞潜动植,一枝柳,一瓣花,甚至一条村狗或一只令人讨厌的老鼠,都进入诗境,经过诗人笔下晕染,都显出一番甚深情意,趣味无穷;进入人生所遇喜怒哀乐,全在诗家作品中。当我们读诗时,便可培养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人生,把诗中境界成为我们心灵欣赏的境界。如能将我们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诗中,那真趣味无穷。如陶渊明诗:“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十个字,岂非我们在穷乡僻壤随时随地可遇到!但我们却忽略了其中情趣。经陶渊明一描写,却把一幅富有乡村闲逸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又如王维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下雨了,宅旁果树上,一个个熟透了的果子掉下来,可以听到“扑”“扑”的声音;草堆里小青虫经着雨潜进窗户来了,在灯下唧唧地鸣叫着。这是一个萧瑟幽静的山中雨夜,但这诗中有人。再如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通过读诗赏句,可以活脱脱把我们每个从喧嚣的城市生活中的人带入一个幽静、鸟语花香的诗情画意中,让我们尽情的享受,进而唤起一种文学境界,使你像生活在诗中,难道这不好吗?读书就为的是在书中寻找这样的乐趣。
在读好上述几类书的同时,也可涉猎史传、游记、科学、哲学之类的书,以增加学识,广博见闻。
另外,文学之类的书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均可读来作为消遣。
如上推荐所读之书。建议诸位忙中偷闲能利工作和生活的空闲时间,如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和马上。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钟睡不着;上洗手间,也可顺便带本书看看;今人不骑骡马,但在舟车上读书,实比在马上更舒适。古人又说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临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时间了。如一个人自三十岁就业算起,到七十岁,便可节余一万四千四百个小时,这不是一笔了不得的大数目?现在并不是叫你去吃苦做学问,只是以读书为娱乐和消遣,亦像打麻将、看电影。读书只要有恒心,自能培养出兴趣,自能养成为习惯,从此可以提髙人生境界。这是任何数量的金钱所买不到的。
“登高使人心旷, 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此《菜根谭》的名言佳句 ,讲的是一种境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锻造者!为什么不通过读书去追求这美好的人生之境界呢!其实,读书与做人的道理就这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