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临 池 说 开 来
□ 宋凤洲
“临池”一词,早见于西晋书家卫恒的《四体书势》。之后,历代历年,论说者从不间断。临池(帖)是书法入门的起点和捷径,是向他人取经,是向优秀看齐,是用成功矩镬规范、改造自己的认识和优化自己的书写能力。学书人通过对法帖的“心追手摹”,减少盲目的摸索和少走不必要的弯路,克服掉自己的毛病与陋习,尽快找到书法艺术的真谛和奥秘,早日跨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临池,是一个需要经常讲、反复讲、认真讲的课题,历代有成就的书家,无不是临池的高手,无不把临池当作毕生学习、进步和成功的有效功课而至老不辍。“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①。“临帖的意义,正和读书一样,也为的是从碑帖里吸取前人写字的经验,……来帮助自己打好写字基础,提高书写技巧。因此,临帖久已被历代书家一致公认为练习写字的必经过程和有效方法” ②。我们不仅不能忽视或轻视临池,而且,还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讲究科学的临习方法。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甚至适得其反,不可不察。
一、关于选帖和换帖
临池的选帖、换帖,是带有根本意义性质的拜谁为师的大问题,理当审慎。历代碑帖、遗字众多,而且还在陆续发现和出版。这些碑帖和字迹,虽然都有自身价值,但因书写者不同或书写的目的与用途不同,其艺术品位也不相等。有的根本不能作为“法书”,甚至不能算作艺术品,不值得效法。我们不能不辨优劣随便跟从,不能拜倒在俗书、劣书、怪书、病书者的脚下。
(一)、投师高门,适宜自己
“选帖”就是“择师”。古人有“取法乎上”的教导,就是要师法那些被历史证明是书体经典性的优秀书家的(开派立宗的或杰出的)代表作品的精版善本。比如选择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唐代的楷书、晋唐的行书和草书这些书法艺术的高峰为目标;继而选其中如李斯、李阳冰的篆书,王羲之、颜真卿的行书,怀素、孙过庭的草书,虞世南、欧阳询的楷书等为样板;还要选择他们的代表性作品的善本,如文物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原帖(象王羲之《兰亭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就是理想的范本。然而,众多的范本又不可能全部学到,所以还要找最适宜自己情性和手性(自己觉得更入眼、更顺心、更容易上手)的帖来学。张怀瓘说得好:“人面不同,性分各异,书道虽一,各有所便。顺其情则业成,违其衷则功弃,岂能成大名者哉!”。“天禀不至无以契其机”③,这一点最容易被忘怀,有的同志在选帖的时候,只知潘高,或盲目追星,或见人学我也学,而不对照自己的实际。结果,情不能融,力不能及,终因不对路、不能得心应手而事与愿违。也有人“不同凡响”,专找历史之漏,学那些连古人都不学的生疏的或品味低的字,自以为找到了前途,美其名曰“开僻壤”。恐怕是,模仿来模仿去,东施效颦,成不了好样子。
(二)、认准家门,再走街串户
我把选好一种入门的帖临得象个样子后称做“认准家门”,又把换帖博涉叫做“走街串户”。初临碑帖,应该专攻一家,不受其它干扰,以便加快步伐和进程,早日成为某某家的人,即“专”。“临帖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选定了某一本帖,就要一口气练下去,不到成功不止,这也是练字的诀窍之一”④。假如对所选之帖浅尝辄止或不准备学象,就无法挤身于此家,更不能登堂入室。自己连个家门都没有,走街串户就无从谈起。
可是,终身只守一家,弄不好容易染上“习气”,束缚了手脚,甚至成为“书奴”。要想打破“禁锢”,还得借助换帖,取他家之长,吸收新的营养,在求变中求新。这不仅仅是一个先专后博的问题,还是一个“既有家可归,又不死守家门”的问题。道理很简单,要入哪家门,就要先学哪家规矩像哪家人,这样才能被家人认可。然后,也好被别人认识,也才有资格走街串户,不至于丢失自己。
守定一家的意义在于找好“立锥之地”和“归宿”的地方。走街串户不是不要自己的家,而是出外“参观见学”,汲取别人“治家强家”的经验,早晚还要走回来,去更好地建设或改造自己的“家”。这种后来的经过某些改造的“家”,既有“老家”的遗风(遗产),又有了“新家”的容颜,或叫做与时俱进,或叫做创新。不难想见:创新就靠专后博,创新就源于不断地学习,创新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孕育”。
(三)、博采有限,会取会舍
见多识广,厚积薄发,广学才能精进。然而人生学力有限,不能不管对路不对路,见什么就学什么。要学会取舍。真草隶篆是不是都要学,应看自己的能力。能多学当然好,不能兼顾,就循序渐进,掌握了一门再学另一门。 “‘一门精’就可以把水平提上去。许多大艺术家都有这样的经验。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梅兰芳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也是几出戏。我画驴,也是搞一块试验田。这也象打仗准备尖刀班,象科研搞攻关”⑤。要有主攻方向和找准突破口,多学无成不如一门精进。
历史告诉我们,博采众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能吸收几家就不简单,能吸收十数家就相当了不起。要想采谁,就必须对谁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真正将一家弄懂弄通,不是三天两后晌能解决问题的。不要认为曾看过一些帖,曾练过几个帖上的字,就算对它能采了,真没那么简单。关于怎样取舍是另外一个问题,那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处理。
(四)、慎重换帖,不走过场
换帖,是很重要的学书方法,是博学精进和融会出新的途径。换帖要慎重,也要选好时机。对初学之帖能够背临或基本掌握之后,才可考虑换帖。正象明·丰坊说得那样:“亦须临摹数过,熟记结构使转之法,斯有功”。假如朝三暮四,频繁换帖,便一事无成。换帖要根据目的和需要,通常有三种换法:
1、同一书体之换
是指同一人的不同字帖的转换。明·丰坊说的“由《九成宫》而敛为《虞恭公》,则于今人笔法近矣”,指的就是这种换帖。目的在于,扩大对某一书体的字的数量的掌握和拓宽对这一书体的风格变化的把握,增加对其全面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2、同一字体不同书体之换
是指同一种字体不同人书写体的转换。明·丰坊说的“学书以欧为门户,以钟为归宿”;“所以先颜者,以其端方雄伟,骨肉匀称,施于题匾大字为宜。中楷而后,则当痛扫颜、柳之习,故以欧《九成宫》继之”,都是指这种帖的转换。前者,是指由学欧转学锺;后者,是指从学颜、柳转换为学欧。如此学习,可以开阔眼界,明了更多的笔法和结字方法,发现不同的书写情性,从中找到更适合自己审美思想和习惯手法的东西,有利于扬弃和创新。
3、不同字体之换
指的是真草隶篆之间的换帖。明·丰坊说的:“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 明·何良俊说的:“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他们都在讲学习不同字体的顺序,同时也把字体之间帖的转换包含在了其中。这种换帖,较前两种更有难度。不论笔法还是结构,都有了明显的崭新的变化,甚至是脱胎换骨的变化。学习又要从零开始。但它非常重要,可以使我们摆脱单一书体的局限和狭隘的审美思想的束缚,跨入全方位的学习领域。
二、关于入帖和出帖
(一)、不下苦功,难以入帖
所谓入帖,是指临习者的字,能够融洽地放入帖中和原帖相一致。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不下苦功,难以做到。为了形成一家面貌,有的专家建议临帖(专攻)不下百遍,是有他的道理和积极意义的。“每临一帖,务必得其精髓,往往尽数百通犹未已” ⑥。这里的百遍不能把它看成死数,人有不同,需要学习的时间和实践的数量也不尽相同,学习的时间越长和实践的数量越多,相对讲掌握得就越熟练或越牢固。一般来讲,能达到入帖的水准,就进入了“专”的领域,距树立“门户”不太远了。
所谓出帖,就是不拘于原帖,从进入的帖中再走出来。有人要问:既要出帖,何必入帖?前面已谈了“认准家门”的问题,入帖正是认家门。而出帖是要对已有的这个家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增添新的(时代的、自己的)面貌。没有入帖就没有家,没有家怎么出门(出帖)呢?
一定要坚信入帖是必须的、首要的;出帖是应该的,是艺术追求和创新著我离不了的。
(二)、不必担心出不了帖
有人怀疑入帖会走向末路,担心写出“奴书”,担心成为“书奴”。他忘记了自己与古人有别,忘记了自己还有主观能动性,忘记了还要采取换帖的有效措施。正因为后来的换帖,使学书的眼界、眼力和手性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久而久之,所看到的东西不能尽入于心;所临的东西不能尽上于手,伴随着自己的天禀与学养,伴随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所书之字越来越不能尽合于所学诸帖。粗看有些相似,细品又不全是。实际上已经有了“扬弃”,这就意味着“出帖”的开始。所以,换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眼力,丰富手段,实现出帖。它要求我们换帖的态度必须端正,决不能虚走过场,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自满。只有踏踏实实深入进去,才能凑效。那些真正善于学书的人,不怕最后不能出帖,只怕初始不能入帖,只怕长时期的学力不够。
三、关于实临和意临
1、形似和神似
我们在原原本本“追逐”范本的实临过程中,认识是在不断提高的。起初容易多见点画和结构之形,后来比较注意神韵神态。所以清•王澍说:“始于形似,究于神似,斯无所不似矣” 。其实“形”与“神”是不可分割的,有形就有神。神依赖于形,又超出形外,无形之神是很难想象出来的。这样看来,先求形似再追神似只不过是不同学书阶段的着眼点和侧重点罢了。因为把握神比把握形更难,所以多是先学点画结构,后求意态情性。无论求形求神,都要意在笔先,方能主动和收效。
2、意临不适宜初学者
有的已经成功的老先生或有了较深造诣的书家,他们出于某种需要,对那些不作为重点学习的法帖,进行不求真的带有些随意性的临习,习惯上叫做“意临”。这种意临,往往不忠于帖的点画,甚至也不全忠于帖的结构,而是概求于章法或气韵,看上去是随意的,可他却是有意这样做的。之所以要进行意临,是因为已立门户,求的是在博学中“约取”,在“有我”中优化。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取舍,没有相当深厚的功力是做不到的。意临对于手上无体、胸中无术的初学者来说是不适宜的。
四、关于临不临帖之得失
1、临与不临大不一样
临帖是重要的练功方法,是培养心手一致和操作灵便的有效实践。不临帖,就不能依法训练,就不能接近前贤的高标准和高质量。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不用长期临帖便能超越古人。他们只采取学今人赶时髦或只凭天性练自己“创造”的字等方法。据说,这样可以速成,而且也有自己风格。然而可惜的是,这种与历史格格不入的字,缺乏些规矩,缺乏些古韵,缺乏些优秀品位和文化积淀。
2、读帖也等于临帖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⑥。“读帖,即是对古代书法作品从笔法、结构、章法到神韵进行分析研究。这对一个具有功力基础的书法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读帖,能广泛深入研究并从中吸取各种书体中丰富养料。是从‘意在笔先’到‘无意而书’过程中,提高书艺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⑦。临帖之前都要读帖,读帖是关键。读不明,就写不清。在时间短,工具不备的情况下,细心把玩(读)法帖,也等于临贴,有时甚至不亚于临帖。以心临帖,不减收获,有的书法是看(读)会的。帖要熟临,更要熟读。熟临方见功夫,熟读方出神采。“盖书到熟来,无心于变自然触手尽变者也”⑧。
① 康有为语
② 邓散木《怎样临帖》
③ 吴玉如语语
④ 邓散木《怎样临帖》
⑤ 黄胄语
⑥ 黄庭坚《山谷文集》
⑦ 王景芬《气清骨秀,端严峻列》
⑧ 王澍《虚舟题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