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 墨 韵
——天山书社第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 序
(乌鲁木齐市文联主席 熊红久)
五月的天山北麓,翰墨飘香,鲜花盛开,远处的博格达雪峰与之交相辉映,构成别具一格的独特景观。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我们迎来了天山书社第二届社员书法篆刻作品展。120余件精心创作的作品,犹如边城独特的花海和雪峰,气象宏阔,韵致高雅,耐人品味,使人眼前一亮。
两年前,天山书社成功举办了首届社员书法作品展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赞誉之声四起。两年来,他们没有满足既有成绩,始终立足新疆书坛,放眼全国展事,先后有12名社员作品36人(次)入展中书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兰亭奖尧山杯新人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青年展、全国第二届隶书展、扇面展、册页展,全国第三届西部展,等等,在新疆书坛中显示出勃勃生机。我想,这与他们根植传统碑帖经典,把握当代书坛脉搏,临池和创作并举,个人独修与集体切磋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展示出社团开阔的视野、科学的方法和浓厚的艺术氛围。毋庸置疑,这也是他们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书道艰难,唯勤唯悟。书法看似小技,而有“技近乎道”之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经年苦练,甚至皓首穷年,未必有成,“板凳须坐十年冷”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慢工出细活”的同时,也须讲究方法,注重心悟,提高效率。两年来,社团排除干扰,定期组织成员开展活动,临碑贴探源流,练技法活笔性,读书论明思路,如琢如磨,如痴如醉,心无旁骛,相互砥砺。在他们看来,因为有团体的存在,书道在寂寞之中给了他们精神上无尽的慰藉,正所谓“寂寞之道不寂寞”。在坚持社团内部定期组织学习的同时,他们还经常向新疆书画界的前辈多方请教,不断锤炼技法。在立足社团和新疆本土的同时,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邀请全国“兰亭奖”获奖作者8人次来书社传经送宝,先后有6人次赴内地与开展艺术交流活动,从而有效拓展了书社整体视野,开阔了艺术胸襟。“胸有波涛下笔端”。这次“天山墨韵”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既是对社团两年来工作的回顾总结,也是对社团整体书艺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作品与两年前相比,整体进步幅度大。120余件作品,书体各有不同,技法表现丰富,或古质朴茂,或流美典雅,或温婉沉静,或激宕起伏,或绵密厚重,或清新朴素,不一而足,表现了书社18位书家对书法的不同解读和重构能力。这些作品既有对传统法帖的传承和再现,也有对当代名家经典作品的思考和借鉴;既有对笔法、章法和墨法等技法上的研究尝试,也有对作品装裱等外在表现形式的探索和理解,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体现出社团成员对笔墨内涵和形式表现并重的现代书法意识。更为可贵的是,书社成员力图通过自己的审美追求和笔墨表达,努力彰显个人性情,一些作品在展示传统经典形状的同时,展示出了作者迥于时风的不同追求,老经典写出新面貌。他们心中蕴含着不容忽视的艺术潜能,其艺术才情、笔墨技法令人鼓舞,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高雅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
艺无止境,学而无涯。书道的进取没有终点。书法既是技法的修炼,更是文化学养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整体修炼。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他们已经行进在书法的征程上。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们能够迈向书法之路中的更高峰,为新疆书坛甚至为全国书坛,作出更大的贡献,挥洒更加美好的篇章!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