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王学岭学书漫谈之传统与风格

王学岭书法网 08/06 11:12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王学岭学书漫谈之传统与风格

 竹子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从日用器皿到文房用具,无一不以为雅致。竹的“君子”气质在周朝就已凸显,“绿竹菁菁猗猗”是人们顾盼流连的美园林。竹之韵,由“秩秩斯干、竹苞松茂”,一路高洁慨慷,至文人王摩诘笔下,又诗画同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起伏呼应,包含有千句意趣。这首诗名为《竹里馆》,若叫竹馆,就多少减淡了韵味。这看似无意的一个“里”字,便是艺术功力。

书法亦然。不可于一点一画松懈,不可于一草一木无情。虚心求学,耐心为学,诚心治学,方可称“学”书有“法”。这是学书的必须态度。如要书有所“为”,当须以自然和经典为宗,当须以温润和德善为法,传承精神,传播文化,传扬时代。重视点点滴滴,行有思,恒有得。

我国传统审美当中的“善”、“美”始终并行共进,合而成为一个事物的气象面貌。到了书法里,就是追求高古、风骨。有跳得入竹林里的认识力,有跳得出云雾外的概括力;横纵开合,神气流动而不滞、不止,是为好书作。看似行云流水的笔墨,往往离不开三足之助,一为根基垒土,一为学养怀玉,一为细处琢磨。好比广袤的丰壤清流,可使竹林萌芽;节节斜枝秀干,可使竹林摇曳;偶然间的一片翠绿欲滴,携衣襟拂发鬓、引人眼眸又跳跃开来,则可使竹林生意盎然。故此,气象非是大声喊叫,而恰恰是内敛的力量。如林內之香、玉中之光,有千杆围绕,有万缕琢磨,自然散发出沉静深厚的气韵。

在如何追求三助力的方法上,有个相同之处,就是认真循序。没有一下子做成的文艺。苏东坡口中的“点画信手”,大约是那枝头的竹叶一枚,不知早已吸收、沉淀了多少,才有这根到叶的蜕变绽放。记得苏子瞻、子由兄弟滕州途中相逢,只有粗面条可食,他人置箸而叹,东坡居士一次食尽,爽朗大笑。没得这种入世的坚定和出世的洒脱,不敢、或者不愿深入体验生活,何来偶得之意造自如、文章之“粲然可观”呢。正如郑板桥咏竹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种胸襟来自精神和学识。精神如同艺术的最佳土壤,坚定则是其中的最佳养分。气若自然之淡,知如河浒之滔,然后才能信手点画亦传神,才能將前后争着作眼泪秋霜红牙板的词牌,写出关西大汉铜琵琶的豪迈来。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爱国爱家、勇敢乐观、自强不息的,她优雅、丰富而美。她所哺育出的艺术形式也必然如此。文如其人,所如者正是内里的精神。

唐朝“五绝之臣”虞永兴,“笃志勤学”,于王书“妙得其体”,“內含刚柔”。他编著的《北堂书钞》,为类书辑佚之翘楚。虞秘监早年从顾野王学,常常是连日累旬痴读不倦,以致忘记梳洗;学书时,夜眠被中还以手画肚,揣摩笔法。入唐后,一次书《列女传》屏风,虞永兴竟把7卷近5万字(据宋刊刘向本统计)全部默写了出来。当时是贞观年间,虞永兴已是古稀老人,学养之深厚可礼可敬。唐太宗感叹除他则“无人可以论书”。尽管如此,虞氏的五绝之首是德行,其次才是博学、书翰等。故此可知,学养是为书艺之前提,德行是为学养之前提。也同因于此,《宣和书谱》称虞书为“君子藏器”。文质彬彬,鸟鸣喈喈,不仅符合传统审美意趣,更是我们在书法学习中要时时观省、校正、追寻的,要以和谐圆润而美。

自此,行笔运墨有了底蕴,就可以多留心去雕琢、彰显细节了。没有开阔精神及全篇视角,没有谦和举止及传统审美做基础,对细微笔触的刻画,就难以达到协调,更不要说美。并且,从谋篇开始,这张作品就难以为美。凡文艺到事物,“切磋琢磨,乃成宝器”。细节之处,便是风格之处。王子敬用笔改其父的内揠为外拓,进而自成一种气象。二王书法虽神似源同,但大令已从右军“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超逸中,创造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的新面貌。同样被后世赞为“妙人神品”。幼年学书时,王右军曾在他的“大”字下点了一点,成“太”字。子敬拿去给母亲看,母亲在一叠字纸中,指了一下那个点,说:就这一点还像你父亲。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是唐太宗练书到“戬”字,虞永兴为写“戈”旁,魏玄成来朝,指出只有那一个戈旁“近似”虞书。不管这两件事杜撰与否,其中的道理还是显见的。笔墨细微处,最能体现个人特点。如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法,想要寻求书作的风格了,那么,最好从有意识地雕琢细节开始。挑战大的结体构形不是不可以,只是冒险,且功半。说冒险,因为汉字结体的方正——起码是重心处的方正,早是不能打破的审美常规,重新试验、更换大范围的力与美的平衡,很难。况且不论怎样寻觅出了所谓“新”的结体,翻开法帖,发现自己冥思苦想的种种些些,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更早、更平衡、更优美的同类。很容易事倍功半。静心敬意、学好学透传统和经典,方是捷径。因此,从细微笔画着手,较为可行些。有时不用換一整身衣服,換一个衬衫、一顶帽子,就完全能令人感到新意了。又如蝶过长林,影飞风逐,远近虫鸣羽扑即波传开去。此时此书,似若恬淡脱俗而美。备运匠心却不显粉饰的痕迹。

我们生活在一个奋发蓬勃的时代、一个昂扬聚力的时代、一个宽博典雅的时代,作为书法文化的热爱者和传习者,要將手中毫管,写民族精神、百姓音声,作和谐舞蹈、正大形容;但学得认真扎实,平常纸墨之间,也能创造出丰富多彩,意气风发,青绿无限向东升。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