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摹到创作能力的开发

从临摹到创作能力的开发

                 吕茂盛 

  通过对一些学生作品的剖析,我发现明显存在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学生作品中临摹水平很高,而创作却不尽人意。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临摹的过程,而忽略了书法创作能力的培养。在书法学习中,临摹固然十分重要,它是创作的基础,临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创作水平的高低,故应该强调。创作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元的过程。对于中小学生来讲,书法创作更是一个较高层次,较难逾越的过程,也是学生必须要经历的重要阶段,必须要突破难点与重点。那么书法教学该如何来突破此关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从临摹逾越到创作的能力入手。 

  一、加强“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力 

  对学生从临摹逾越到创作的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加强“眼”的训练,因为观察力、审美力是任何学科的学习乃至在一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特别是对于视觉艺术———书法的学习更是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缺乏审美力的画家能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或者是一个检验员在观察力迟钝的情况下能准确地判断产品是正品还是次品。 

书法教学中审美力的培养,首先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人认为,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书法理论教育未免有些过急,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较为浅浮,让他们学习文言式的深奥的理论文字更是难上加难。但我认为不然,理论中有古人文献与今人学习体会,有难以理解的抽象句子与简明扼要的形象语汇,我们可在教学中选那些较为形象的容易理解的古、今人论著作为指导学习的对象。通过教师形象、简练的表述,使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教《评书论》中语:“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轻散。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谨。宋人思脱唐习,造笔运笔纵横有余,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元、明厌宋之放轶,尚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它进行剖析,使学生理解“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创作中扬长避短。 

  其次,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力。中小学生对那些小的、局部的、简单的作品他们能理解,如作品中有没有错别字,结构好不好,行列是否对齐等;但对于那些略微复杂的、整体的却难以理解,如笔力是否厚重,笔法是否连贯,艺术风格是否统一等。如“王羲之书法姿媚”是纵观王作品后得出的结论,但这一结论的得出对中小学生却很难。那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把王羲之的尺牍和《兰亭序》取出让大家欣赏,再拿出如陆机《平复帖》或汉隶诸作的古拙平实风格来进行对比,并指出的精巧、洗练标志着书法技巧的日趋自觉、日趋丰富,而这种姿媚在历史上曾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姿媚”这一观点,培养了审美能力,并能在以后影响其创作的提高。 

  二、加强“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模仿力、表现力 

  模仿力是指主体能在对已被区别开来的表层形式对象进行特征的模仿(陈振濂语)。表现力是模仿力的高级阶段。模仿力、表现力是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基本能力。很难想像一个缺乏基本的模仿力、表现力的学徒能在短期内熟练地像师傅那样操纵机床工作。模仿力、表现力似乎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因它始终贯穿于书法临摹到创作的各个阶段,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仿力、表现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中小学生模仿力极强,表现力、理解力低,教学过程中就多搞直观教学法,深入浅出,以训练“眼”和“手”对对象概括的准确度,及形式观念的形成。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各个技巧元的练习,如中锋、回锋、提按的练习(含临摹);②各个技巧连贯的练习,如两笔连接,单字笔画连接的练习(含临摹);③综合性作业的练习,如每篇作业各字、各行、整篇的练习(含临摹)。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看其创作元素,无非是运笔、结构、章法这几方面,那么让学生对古帖中运笔、结构、章法的模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一学生有意识要进行褚楷的创作,那么应先对褚字中精到的运笔、秀逸的结构、完美的章法、富于音乐感和节奏意识的书风作分析,然后分解训练步骤是:摹运笔—摹结构—临摹创作—集字式创作。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从而加强学生的模仿力、表现力,最终走向专题性创作。当然“手”的训练是离不开量的积累,反复的临摹,这正是所谓熟能生巧。所以当教师的就需教育学生肯下苦功。 

  三、加强“思”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领悟力 

  领悟力是对视觉印象进行高层次的观照与思考,是从表面现象的外观形态走向内在、本质、原理、规律等的一个抽象过程。无论做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带有或多或少的智力活动的痕迹,大到核弹小到一把剪刀的发明,都是领悟之后的结果。领悟力的高低取决于思想深刻的程度,“思”到什么程度,方能实践到什么程度,思想上不去,实践也不可能上去。虞世南提出了“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服肱之用故也。”也就是指出了创作主体“心”的主宰作用,心到方能手到,绝没有心不到而能手到之理。故要想让学生创作优秀作品必先在此前加强“思”的训练。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的训练。中小学生的自我提出疑问、自我解决疑问的能力较弱,所以在学书过程中须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教师是知识的已知者,手中掌握着教学计划和目标,并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实际情况十分熟悉,运用启发式教学,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在每一个结构环节过渡中努力使学生依靠自己能力去完成这种过渡与转换。无疑没有被教师点出的结论会像一个谜,一个迷人的悬念时时引诱着每一个有信心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鞭策他们去勤于思考、总结。如教育学生理解“线质”或“笔力”时,可将一根粗大的泛滥肥浊的墨线与一个没有毛笔技巧能力的膀大腰圆人的图像贴在一起,将一根细小挺健的线条与一个有驾驭毛笔技巧能力的弱不禁风的瘦书生图片放在一起,运用启发,让学生进行讨论前者与后者的体力及写出的字的笔力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会很快地领悟出笔力的体现并不在于创作者的体力大小,也不在于线的粗细、大小,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线的质量上,即使是一条极细的,但极为挺健的线也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会铭刻于心,并应用于实践之中。 

  2.用知识来武装学生,提高“思”的质量。知识是思想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刻苦学习书本知识,博采众长,积累丰富的生活知识,因为只有有了广博知识的人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感悟,从而培养其领悟力。如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来观米芾《蜀素帖》,难道他会领悟出“八面出风”吗? 

  3.用分析与归纳,举一反三的方法来帮助领悟力的形成。分析与归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帮助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表面视觉印象,而能从印象中跳出来对形式的本质进行准确提取。中小学生在创作中对临摹过的字往往能写得很好,如集字式的创作;而对那些未曾临摹过的字却望而生畏,故而在专题性创作时就表现出个别字特别差,与作品的整体格格不入,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分析与归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创作柳楷作品时遇到生僻字,那么就需要学生把所学柳楷的知识进行分析与归纳:结构严谨、中宫紧收,行笔沉著,章法大气;或该字中的偏旁部首可以到帖中的其他字中去找,用分析、归纳得出该字的写法等。又如在教学颜真卿《多宝塔碑》时,可以取出相近时代的欧阳询或李邕或柳公权的字帖,请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其间的异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临摹,再从临摹的实践体验后进行思想上的整理、总结,最后悟出真正的颜体书风的特征。 

  四、加强“眼”、“手”、“思”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是书法能力的最高境界,是创作主体进行眼、手、思的综合训练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我们在书法中常喜欢把开宗立派,确立新书风作为创造力的一个标志。如程邈在狱中苦研十年,把小篆削繁为简,化圆为方,最后被他改革成隶书;颜真卿不袭前迹,一变“二王”之法,另辟蹊径,以雄壮正大的壮美书风巍然卓立,使时代书风为之一新。当然书法教育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程邈、颜真卿,但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绝对是值得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书法教师,应善于诱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临摹中有实临、背临、意临之分。众所周知,意临就是创造性的临,是学生在实临、背临的基础上运用思维、主观审美观点进行创造性的临摹阶段。学生走向创作的捷径是:临摹—学创结合—准独立创作,而意临就是较好的衔接了学生的临摹与创作,是学生的“眼”、“手”、“思”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是艺术,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加强学生的眼、手、思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模仿力与表现力、领悟力、创造力来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力是绝对有效的。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