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书论对于书法的艺术性(是什么?)和如何取得这一独特的艺术性(如何做。)的描述可谓浩繁,唯独对于书法为什么成为艺术,是如何具备了审美(为什么?)的探索言简意赅,只言片语,未能形成完整的系统,导致喜爱这一艺术的学人只能沿着临摹的传统模式年复一年的模仿,难以从艺术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书法美的内核。当代社会,学习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加之文字书写环境的改变,书法已经逐步摆脱记述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童颜皓首式的苦研严重滞后于书法领悟的渴望,以理入境,或者技理结合入境的时代呼唤迫切而紧急,完善书法理论的缺失已经不是学者专家的任务,而是所有热爱书法之人共同关注的命题。
书法为什么成为艺术?最经典的答案是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阐述:“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以后的学人基本沿袭了这一论断,尽管详尽的论述了中国文字和毛笔对于书法不可或缺的影响和成因,但是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书法为什么具备审美的深层次疑问。象形可以解释汉字最初对于物象的描绘以及与自然密切的联系,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并不是如同中国画一样选择具体形象作为表达方式,尽管书画同源;而是在物象的基础上简练而深刻的抽象出自然与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正如古人所言采用的是大象无形,用更概括和脱离具体形象的语言表现独特的心灵体验。古人所言“书者,心画也”和“书者如也”等论断,精辟而独到,其核心是阐述书法的本质,并没有回答书法为什么能感染灵魂的原理。或许古人认为回答这一问题只能依靠个体的体验,以至于留下书贵在悟的古训,入境的古代先贤们或许认为如何写出好书法才是终极目标,在传统的书论之中遗留了大量的经验性体会,这些零散的难以自成系统的感受体验不能完整的回答现代理性思维体系性的疑问。
随着心理学和美学的兴起和发展,书法美学依赖传统书论和现代美学系统的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成为可能,许多美学家和书法家都有积极的探索。本文拟从书法欣赏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心灵如何获得书法审美的历程,回答书法之所以美的问题。
对于艺术的欣赏首先必须感觉。欣赏园林艺术和自然风光(自然美)的时候,欣赏者不仅调动了所有感官,甚至直觉,身体和生命的全部都参与其中,欣赏者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也最强烈和完整。欣赏人文艺术就没有这样完全的投入,审美的特征就有某种特定的取向。正如音乐只要动用听觉,舞蹈借助于视觉和听觉,而建筑艺术除了视觉感受,还有赖于自身亲近的感受,欣赏古玩可能需要调动触觉,嗅觉和味觉与视觉同时进行,书法的感觉主要通过视觉和内知觉来完成。如果关闭了视觉,书法的一切审美特征都无法与心灵进行互动(默想回味另当别论),书法之所以被称为视觉艺术正是这个原因。
那么视觉给欣赏者提供了那些内容,第一,是一个定式化平面空间(书法的副式),由书写的内容与空白两部分组成。第二,书写内容所表达的语义极其语境,直接作用于意识(汉字语义与书法的关系另外分析)。至于墨色与纸质的色彩关系仅仅是第一内容的附属,可以单独讨论。现在主要分析第一内容,因为这是书法在视觉里所呈现的核心。
如果暂不考虑空白部分,书写的汉字就成为唯一关注的主题。
书法欣赏习惯的讲是远观神采,近看风韵,细查用笔与结体。因为观察距离的远近实质上把书法之美分为三部分,即整体美,部分美与细节美。整体源于部分,部分源于细节,细节的美就成了奠定书法美的基础,章法是细节与部分组成整体的方法,古人把章法称作分布(有时候把结体也叫分布,所以结体现代为了区别与整体的关系,称作小章法。)。
整体最难把握但却可以直观的理解,整体就是一副完整的书法作品。而部分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单位,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书法的最小单位是什么?传统的理解是点画组成字,集字成行,由行成篇。点画,独立的字,行列,篇就是书法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组合方式。点画成为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影响最为深远以至于今的首推卫夫人的笔阵图了,不仅仅列出点画独立的名称,更赋予了每一笔画不同的意象之美,以后的永字八法更是发扬光大,甚至完善为一种笔画书写的规范和标准,然而物极必反,这样格式化的笔画要求却在以后严重束缚了书法美的展现,台阁体与馆阁体的相继出现,使书法的艺术生命力被抑制,其影响至今还有残留。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历史的尘埃掩盖了书法美原本的光芒和对此理解。如果由笔阵图向汉字的源头寻觅,就不难发现,汉字的笔画是由简而繁的发展历程。(而结体正好相反)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形文字,其笔画只有直线与弧线两种,如果说直线是曲线的特殊方式或者人为方式,那么,甲骨文的笔画就只有一种-----曲线!也就是说中国文字的笔画本源唯一的形是曲线。现代考古大体证明中国文字起源于图画,由此可见一斑。以后的各种点画形态都是由这一图画式曲线符号衍生而出,尽管形态各异,名称不同,都包含最原始的曲线特征,其各自的演变只是强化了某一特征而已。
宗白华曾多次引用法国雕刻家罗丹的经典论述:“一个规定的线贯通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运行,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他接着强调,“我们古代伟大的先民就属于罗丹所说的少数(掌握了贯穿大宇宙规定的线)人’。那么我们伟大的先民到底掌握了一条什么样的线呢?直到当代,才赋予了一个神奇的名字,生命线,即S形曲线。
S形曲线尽管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但却揭示了生命力积累,生长;再积累,再生长的节奏与永恒的发展规律,所以被赋予生命线这一本源性的名称。自然界所有运动的生命体甚至社会活动,无一例外的符合这一线性的规律,人的生命过程当然的被包含其中。我们古代伟大的先民在“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时刻,于众美之中唯独抽取这一条涵盖生命特质的线,作为文字最基本的单位,自觉着自由自在的运用,怎能不让后人赞美这神奇的中国智慧和伟大!直到今天,面对从亘古而来,穿越历史,甚至被历史扭曲,变形,但仍然内涵生命律动的书法线条,怎么不产生生命的共鸣与灵魂的对语,所以,从仓颉造字的第一笔起,汉字的笔画线条就刻录了先民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并与每一个生命体息息相关,美自觉的隐含其中,随着神奇的生命之线起起伏伏而被心灵所感受并与之共鸣。毛笔的使用,更使这一蕴含生命律动的神秘之线赋予情感的波动,水墨的变化又生动丰富了线条的韵致,于是,汉字在先贤的眼中就有了丰满的生命体征,古人用骨,肉,筋,血人格化的语汇来比喻书法的结体美,而骨力从古至今都被置于基础的地位,是一切书法美的出发点(骨力所指的就是书法线条的质感)。
所以,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的第一个原因,不是汉字的象形,而是组成象形汉字的线条,其源于生命本身又揭示和具备生命的律动,是书法全部审美的基础。
中国文字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真实的记录了中国智慧对于生命线的挥用和审美的历程。
甲骨文依赖于刀刻,金文是因为铸造,所以难以窥视笔法,就结体而言,甲骨文似乎脱离图画符号未远,每一个字已经基本独立,对于重心没有刻意的安排,也存在有意识的从右至左的竖行排列,其重要的功用是记述,所以整体风貌自然质朴,呈现一种远古的自由自在。在后期造型的方块化可能缘于对于人体自身的观察和原始建筑的启迪,逐步有了一种稳定性与平衡的追求。直画缩短,曲画悠长,或许来源于舞蹈动作变化的写照。
紧随其后金文的结体,单字的独立性与方正化得以强化,平衡与比例受到关注,字与字,行~列距离被有意识的安排,那些受结体限制而悠长的曲线笔画被缩短或减弱,有的甚至被浓缩为一个点。由此产生的空间被有意添加的其它笔画补充,使汉字方块式样正式确立。整体平整的风貌开始显现,并由此产生对于铭文整体的视觉审美要求。书法就是如此在伟大的古人对于文字的删减变化中孕育而生,社会运用中赋予意识的功用而与审美结缘,此后的历史的长河里不断扩展丰富,以至于体势多样,变化万千,各呈其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