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钩沉之三

 

闻古堂或可成莘庄镇的文化地标

六臻堂主    颍川韵六

    莘庄镇是闵行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闵行区首善之地,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莘庄镇有个日臻完善、逐步壮大的闻古堂却不是人皆知之。而业内人士说:闻古堂可能会成为莘庄镇的文化地标,或许不是空穴来风。

闻古堂是个独立小院,为上下两层,徽派民居,中式装修,古朴典雅,坐落在莘庄镇青春村西园路   号。是由湖南籍商人刘盛、胡珊夫妇应广大书法爱好者要求,于201310月起开始创办,并以其夫妇姓氏左部首文、古谐音命名斋号。闻古堂立柜储书,置案架笔,研磨展纸,待凤来仪。

闻古堂开宗明义“不讲门派,异曲同工”;闻古堂招贤纳士“不论贵贱,殊途同归”;闻古堂奖掖褒扬“不分伯仲,携手同进”的办堂理念,一应文房四宝免费提供优质服务。一时之间,文人墨客相邀雅集,挥毫泼墨切磋书法技艺。使闻古堂在沪上书法界内小有名气,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志同道合,一见如故。以书会友,取长补短;以书悟道,澄心厉操;以书传承,授业解惑;以书颐养,诗文兼修。有时济济一堂,如群鸿汇集;有时二三相邀,似桃园结义。相见皆以道友相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书法大家言论高古,行为格致,性情如闲云野鹤;追随者髫龄耄耋兼而有之,谦谦喏喏,唯恐学业不精。而今,闻古堂的常客已经聚集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余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30余人,闵行区书法家协会会员达50人之多,来此拜师求艺的书法爱好者更是接踵而至,泱泱不绝。一些名扬全国、誉满海上的社会名流,诸如政要、鸿儒、商贾也常流连其中,都挥毫留下翰墨巨作,且常在此开课讲学,研究书法理论、切磋书法技艺等。长此以往,闻古堂或者可仿效晋之兰亭雅集、宋之西园雅集、明之八怪聚扬州、清末民初西泠印人聚杭州等前人结社、风靡一时的文人墨客雅韵遗风,而成为莘庄镇的“文化地标”。并带动莘庄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悉,因深度城市化推进,将以闻古堂为违章建筑而予以拆除,我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会同其他同仁将失去一个拜师求艺的场所,失去耳闻目睹书法大师言传身教的机会,果如其然,余扼腕叹息。一叹闻古堂初创起始,已经名声大噪,但方兴未艾,便被扼杀于摇篮之中,文人墨客失去雅集场所,莘庄失去文化阵地;二叹拆迁动议之人不识时务,置国家倡议弘扬中华民族之传统文化和文化兴邦于不顾,胶柱鼓瑟,墨守成规,短视盲从。殊不知文化的传承对于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文化场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且拆除易,而再建难。三叹投资兴建文化场所之人明天时知人和不合地利,异地致富不忘回报,投桃送李,巨资创建闻古堂,备足文房四宝免费服务,本是湘商之本分,不失“惟楚有才”,本应“于斯为盛”,却于事未慎,办了好事不合纲纪,缪误在似是而非中。行为可圈可点,结果可叹可悲,岂不痛哉。

闻古堂存矣,是生活在莘庄镇的书法爱好者之幸,可能成为莘庄镇的地标文化。文人雅集是文化盛事,也是“于斯为盛”,希望莘庄镇政府能够保留闻古堂,让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有用武之地,让高雅文化贴近百姓,让传统文化根植开花,福祉乡民,为努力建设国家书法之乡、文化大镇夯实基础。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