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书体创始人”马永安先生记者招待会在京举行
9月19日上午,第六书体创始人马永安先生新闻媒体记者招待会,在北京最美丽的乡村温都水城红楼岛举行。红楼岛是红楼梦选秀的地方,古典优雅,北方的八月,秋高气爽,十分惬意。上午八点嘉宾、记者陆续进场,30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了招待会。
马永安先生,就“与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西医结合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有成等五位专家,共同入刊大型科技文献《创新中国》封面人物”一事,认真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马永安先生,在回答第六书体“马书体”的知识产权问题时,迎来了一片掌声。马永安先生说,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有第六书体,要让日本人和韩国人创造第六书体吗?中国的三次汉字改革都流产都失败,就是因为中国的书法发展滞后,太守旧。我们的文化叫汉文化,我们的文字叫汉字。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还是汉以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两千二百多年了,我们还在食老本,心里不安呀!据资料显示,中国约有13万个汉字,我们的《新华字典》只有3千多个汉字,还包括同音字、同义字、近义字、毫无意义的字,和十几画组成的汉字,实际上13万个汉字里,12万是死亡汉字,常用的字零头还不到。
马永安先生说,中国文化的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快。街上外文招牌越来越多,中国人在外企工作要起个外文名字。在文化危机的现实中,扯谈我们要继承,就是民族感情吗?不创新不发展,继承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是一个普通的文化工作者,我有忧患意识:中国的希望之路,只有创新和发展。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马书体的创新与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书体,是我们民族的智慧与财富。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继承与创新,惟愿马书体能够重新激活书法创新和文字改革的热情,使中国文化和文字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头。
招待会进行了两个小时,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第六书体创始人——马永安先生记者招待会在京举行
2010/9/20 15:10:42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 (记者 苗玉溪) 2010年9月19日上午,第六书体创始人马永安先生在北京最美丽的乡村——温都水城红楼岛举行了答谢新闻媒体记者招待会。来自3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此次招待会。
上午八时许,与会嘉宾、媒体记者陆续进场。九时三十分,记者招待会正式开始。
会上,马永安先生首先就与“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西医结合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自由基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有成等五位专家共同入选大型科技文献《创新中国》封面人物一事,对记者的提问做了认真详细的解答。
随后,马永安先生就记者提出的马体书法为何被称为“第六书法”,有关“马书体”的知识产权问题以及如何推广马体书法,还有此前有关媒体报道其在数学领域首先发现“方周率”和其在医学方面的贡献给大家带来的疑问等问题一一做了细致详尽的解答。马永安先生对这些问题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机智的临场回答、幽默风趣的语言赢得了到场嘉宾和记者的阵阵掌声。
尤其是马永安先生在回答关于第六书体“马书体”的知识产权问题时,更是赢得了全场人员的喝彩。他说“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有第六书体?难道要让日本人和韩国人创造出第六书体吗?我们的文化叫做汉文化,我们的文字叫做汉字,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却还是汉以前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两千二百多年了,我们却还在食老本,心里不安啊!据资料记载,中国约有13万个汉字,而《新华字典》里却仅仅收录了三千多个汉字,我们常用的汉字却连所有汉字的零头都不到。中国文化的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扯谈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就是有民族感情吗?不创新不发展,我们的继承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但我有我的忧患意识,中国的希望之路,只有创新和发展。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马书体”的产生与继承,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必然。书法的创新和文字改革的热情,将会使中国文化和文字真正的走在世界的前头。”
此次马永安先生答谢新闻媒体记者招待会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招待会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