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书第六书体书法特色
一、“第六书体”的提出
马永安于1956年生于河南上蔡县。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先后在《人民日报》、广电部、文化部工作,并担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和中国亚视书画院等艺术社团副秘书长、秘书长等职务。在此期间,他发表过诸多书画作品、文学作品等,从而养成了对书法和文学艺术创作的强烈热爱。正是这一时期的书法创作和研究为后来“第六书体” 出现打下了基础。
马体书法是马永安多年的研究成果,很早就在书法圈引起诸多同仁的关注。最初,马永安研习的是颜、柳、欧、王以及唐宋诸家的书法作品,深谙古人之用心与用笔,因此,他将行、草、真熔于一炉,总结出我国几千种汉字各种字体的偏旁部首的简易写法,又从字形的整体取势特征上,模仿借鉴了柳叶、竹叶轻盈摇曳的动态之美,经过苦心研究,终于自成一体。有关该书体的命名曾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人将其称为永安体”,又因为该书体形似竹叶和柳叶,因此,又有人将其称为竹叶体或者柳叶体。2009年7月马永安书法创作模式被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正式命名为“马氏书法”,并且编入《现代书谱》。2010年2月13日,马永安的书法经过一系列的专家认证,获得中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登记注册证书,被正式命名为“燕体书法”,是继中国传统的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篆书之后的第六种书体。因此,也称为“燕体”。2010年11月,马永安完成了第六书体“燕书体”书法系列研究,随后又创造出它的派生书体和延伸书体,最终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书法体系。
二、“第六书体”的风格特征
《现代书谱》对马永安先生“燕体书法”的评价是:形同竹叶,笔法有创新,字有新意,字形有美感,其特点与书法创新的书法观美、势、神相一致,符合现代书谱的体风准则。具体来说,马永安的书法艺术是集传统隶、篆、行、楷、草为一体,在点画用笔和结构布局 具有鲜明的马体风格特征。
总体来说,燕体与其他书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系统分析,“燕体书法”与传统书体用笔特征对比如下图所示:
首先从点画的角度来说,与传统书法样式相比,马体书法的点画极富变化。马永安往往采用反其道而行的方式,盘笔入笔,笔锋在外,细如纤丝;收笔的时候则是若轻若重,轻时犹如发毫,行云流水般洒脱自然,重时若如崩云,万毫齐发。与传统书法艺术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马体书法”收笔不收锋,势如破竹,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给人以愉悦痛快之感。关于“燕体书法”的用笔方法,书画艺术家谷枋鄄提出这样几句口诀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结构用篆体,燕体为笔法;横斜上下钩,左高而下滑;竖直左右弯;上弯而滑下;线条柔而顺,宽窄看变化。马永安的作品“博览群书”,左高右低,上紧下松,线条扁平而柔软,给人以生动、灵动之感,尤其是“览”字最后一笔,最能体现“燕体书法” 风格特征。
其次从书法结构的角度来说,传统的草书是草书,楷书是楷书,正侧分明,但略显呆板。“燕体书法”结构则是采用以正书为基础,以侧书为辅助,生动鲜活,富有变化,在整体布局上呈现出上紧下松的状态,取势则是左高而右低,取顺势,舒展而流畅。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经说过:“善书者 得一笔足矣 ”。“燕体书法”艺术从点画、取势、运笔到结构,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这既是其创新之处的体现,同时也是该书法形式的最终价值所在。
三、“第六书体”的美感分析
书法是我国传统的主流艺术门类,历来都被无数人的研究与创作,从而形成了固定审美方式和审美观。比如《文心雕龙》里曾这样评价书法创作:“文以载道,以书焕彩,书法之道神采至上,而形质次之 ”。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的精妙绝伦之处就在于,它是由书法家流动的意识气韵凝聚产生的。这种意蕴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潜在动力和内涵修养,失却这种动力,任何书法都会暗淡无, 犹如失去了书法家心中对于书法美感的深入把握和精准表现。因此,书法创作一旦进入了这种独特境界,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一门精湛的艺术品类。马永安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书法创作中的这种变动的意蕴,不仅娴熟地应用于“燕体书法”艺术创作中,而且形成自己系统的创作模式和审美情感,并获得诸多书法界同仁的认可,这非常难得。
从视觉观感的角度来说,清代 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运笔卷第四》中提到:“燕尾者,隶法也 ”。但是马永安取其“燕”之行而有新用,着重在燕尾势上进行精心摹写,从而超出古人,形成了一套新的燕尾体。因此,马永安的书法艺术不仅模仿借鉴了柳叶、竹叶的轻盈摇曳的动态之美,而且取燕尾势,形成一种燕尾体,结构新、笔画新、造型新。在我国书法史上确实是创新之举,其书体意蕴稳静而雅致,下笔有力,走势流畅,更有运气,既呈现出书法家的性情之美,又不失法度,意趣高妙,线条纯净。“燕体书法”艺术总体美感是“横”仰头取势,以燕尾收锋,显其美,呈其劲,犹如飞鸟入林,矫若惊龙,飘若浮云,酣畅淋漓。正如马永安在自己书中所说:“书画画书画中书,画书书画书中画 ”。字如画、画似书之意,大有灵动飘逸的“书画合一”之感。这种创作方式和审美意趣正是马永安多年来一直提倡的“书法构成论”思想。它要求书法家要具备综合的理论知识、艺术修养、创作经验以及后天培养的对艺术品类的敏感性等,并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钻研,结合当前大众的审美特征和社会价值观念,从而把几种书法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崭新的形式美感和艺术内涵。通过这种方式,书法家的知识、情趣、能力、格调与艺术水平等,都会毫无掩饰地通过书法作品表现出来,这是书法家情感表达的重要渠道。
因此,在欣赏马永安书法作品的时候,要打破传统二维和三维表象思维,应该从更高层面的精神世界去体会和琢磨,尤其是对柳、竹、燕尾美感的分析和呈现,可谓是“道法自然” 最高境界。由“形”可体“道”,由“意”可正“身”;以“意”定“形”,以“意”驱“形” 用最简练、最抽象的书法语言来表达书法家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修养,会心之处,实难尽言。(《马永安“第六书体”书法艺术特色》《艺术教育》2012年第06期 作者:王雨)
马永安,1956年出生于河南省上蔡县,74年参加工作,81年大学毕业留京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广电部和文化部等单位做记者编辑工作,并担任过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和中国亚视书画院等艺术社团的副秘书长、秘书长等职务,其间发表过文学作品、书画作品若干。2002年发表《马永安发现方周率》,建立规则正多边形常数体系。2003年撰写 《SARS克星PH值》,创立现代病毒防止理论。2003年后,主要从事书画创作、研究与教学,并负责书画艺术的日常管理和行政工作。2005年被聘为华夏艺术学院教授,2006年被聘为南昌滕王阁词赋研究所顾问,2007年担任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兼副主席,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担任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会长、龙顺成美术馆馆长,2009年担任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主席。2009年7月,马永安的书法被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命名为“马氏书法”,并入编《现代书谱》。2009年10月,马氏书法被国家版权局正式命名为《马体书法》,被业内誉为“第六体”。2010年6月,以创新第六书体对文化的贡献,作为唯一一位来自文化界的专家和学者,与袁隆平等工程院士和科学家,共同入刊大型科学文献《创新中国》封面人物。2010年7月,凤凰网报道《书法出现第六体》。继而,数百家专业网站和更多的书法史版本收入第六书体,成为继篆书体、隶书体、草书体、楷书体和行书体之后的第六书体“马书体”,并列书史。2010年9月,在京举行“第六书体创始人马永安先生”新闻记者招待会。第六书体新闻消息,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参考消息、中国质量报等百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2010年11月,完成马体书法体系,又创造出了第六体马书体的派生字体“子母体”:本书体——“本体”和引书体——“引体”。本体,马书体的根本之体,也是马体之楷书,简称马楷;引体,是马书体的引申之体,也是马体之草书,简称马草。本体近楷,引体近草。由于第六书体马书体近隶,也可以看作马体之隶书,简称马隶。本体和引体的创新,既丰富了马体书法的内涵,也是对中国书法的又一重大贡献。实践在证明,马体书法创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场变革和**,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和秩序正在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