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安和他的中国书法第六体燕书
马永安,字怀易,出生在河南省上蔡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做过记者、编辑,发表文学艺术作品若干。习惯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学科和领域都有独到的简介,并作出突出贡献。并担任南昌滕王阁词赋研究所顾问、华夏艺术学院教授、龙顺成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会长、人民美术杂志社社长等职务。
燕书,也叫燕体、燕体书法,是当代书法家马永安先生数十年潜心钻研的成果。燕体书法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对中华几千年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燕体书法的成就更在于他对传统书法的重大突破,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书法有行草隶篆楷五种书体之分,从严格意义上讲,燕体书法并不在五种书体之列。燕体书法对五种书体结构和点画、使转运笔均有借鉴,但它牢固的基础和前提还是正书。燕体书法是不是继五种书体之后的“第六种书体”暂且不论,但就它的风格特点而言,确是千年一遇,前所未有。在《燕体书法》一书中,充分燕体书法的艺术特点。
燕体书法的结构,以正书为基础,侧书(以前没有这个提法,是相对正书而言)为辅助,正侧互用,生动鲜活。传统书法,楷书是楷书,草书是草书,正侧分明,略显呆板。
燕体书法的取势,左高右低,取顺势,舒展流畅,符合主流审美取向,更吸引眼球,为之一振。传统书法,几千年不变,都是左低右高,取的是逆势,有受阻之象,不顺畅,不符合人类憧憬美好的审美理想。
燕体书法的运笔,停顿少无折笔,运用篆书草书的笔法,顺势运笔,流畅自然,毫无做作,开拓了书法艺术更广阔的审美空间。传统书法,因为运笔取逆势,只能用折笔才能完成书写,折笔多起笔多,缺少柔顺。正书过刚过死,草书有走另一极端。这些,都不符合传统的哲学思想,根本上违背了主题的审美意识。
燕体书法的点画,变化丰富,与传统书法相比,反其道而行之,更是一种发明和创造。马体书法,入笔盘笔,细如纤丝,笔锋在外。收笔若轻若重,轻若毫发,重若阵云,万毫齐发,收笔不收锋,势如破竹,痛快淋漓,一泻千里,给人愉悦之感。传统书法,千古一法,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无往不收。人人固守因袭,毫无生气。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讲,“善书者,得一笔足以”。马体书法,从结构、取势、运笔和点画,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可见,马体之一斑。赞同2| 评论
马永安“第六书体”书法艺术特色
马永安“第六书体”书法艺术从点画构论造到使转和取势,打破了我国传统书法艺术严谨而标准的创作体系,既刷新了书法表现艺术,又带来了新的书法作品艺术审美趣味。文章结合我国传统的五种书体形式,分析了马永安“第六书体”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和创作方法,从而为现实的书法学习和模仿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马永安第六书体书法作品风格特征创作技巧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门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传统的行书、篆书、草书、隶书和楷书形成了完好而严谨的标准体系。后代书法家大多沿袭前人的古训成说,模仿他们的范本和作品,使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得以发扬广大。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创作时成规的约束与书体形式的单调,也直接导致了书法作品千人一面,书坛寂静而缺少生机的现状。如何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满足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成为诸多书法艺术家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马永安“第六书体”的出现为整个书坛注入了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