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远书法漫谈(三)[1]

 

书法漫谈之三

如何学习书法

记者:您能否给我们书法爱好者一些学习书法的建议?

许文远:我真正研究书法是十年以前。因为原来的基础比较好,一般的用笔、字的结构,甚至作为书法初步入门的唐楷,当时基本都过关了。所以十年之前重新拾起来的时候,就走了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学书路子。基本上是从米芾入手,后来到二王,中间也学习了一些王铎,包括后期又学习了颜真卿、黄庭坚。到现在,我基本上是固定在行草,在颜真卿的行书、黄庭坚的草书之间,兼顾着二王、王铎、怀素等等其他人。

从一开始自学到后来广交名师,到现在算是进了书法这个大门,或者说进了书法的殿堂。我的经验,也是给年轻的或者是刚开始学书法的人的建议有这么三点。

我觉得第一条就是路子要正确。就是你要找好的字帖,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就像人走路一样,你的方向正确,你走的每一步都是往前走,那么你就离目标越走越近;如果方向不对或者路子错了,你费多大劲,要么是原地打转,要么就是背道而驰。所以说在学习之初,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找一些真正的书法专业方面的老师指导一下。现在各级书协都搞了培训班,请很多国内的老师来指导,这些老师就能够给你指一个正确的学习书法的路子。

第二个就是选择正确的字帖。什么是正确的字帖呢?一个是印刷质量好的,第二个是适合你自己的。因为中国书法的艺术总的来说是线的艺术,所以很多人建议学书法应该先学篆书,我同意这一观点。篆书第一必须要学古文字,学文字的构成、文字的结构。同时,篆书基本上就是一条线,你通过篆书的学习能够锻炼线条、用笔,中锋用笔的问题就会解决。还有的人提出可以从隶书入手,因为隶书一头是楷书,一头是篆书,从书法史上看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字体。从隶书入手学习,既可以上追篆书,又可以往下走,楷、行、草都能走,并且隶书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碑刻。隶书之前属古文字,而隶书之后的文字,现代人接受起来相对容易,所以我个人提倡从隶书入手,容易上手。还有的人提出想写楷书,我们现在很多人想写的楷书其实就是唐楷,或者说原来一直说的欧、柳、颜、赵四大家。我小时候学的书法就先写的柳体,后来写颜体。欧、柳、颜、赵四大家除了赵孟不是唐朝的之外,那三位都是唐朝的。但实际上大家不要被欧、柳、颜、赵四家禁锢住,因为唐楷也并不是只有欧、柳、颜三家,像褚遂良、虞世南等,他们写的唐楷事实上更接近魏晋时期的唐楷。像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很多人评为唐楷第一。但是为什么后人总结欧、柳、颜的时候,没把他总结进去呢?就是他这个书法楷则没有达到极致。特别是柳体,楷则达到了极致,达到极致了反而就没有生命力了。因此你去学习更容易掉进框子里面出不来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写隶书,写篆书,就是写楷书也要写唐初的,比方说虞世南、褚遂良的,从这入手。还有些人从小楷入手,比方说钟繇、王羲之的也很好。他的用笔、结构都是保留了楷书最初产生时候的特点,包括说结体的自由、用笔的精到、那种天真烂漫。

第三点我觉得是坚持。坚持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坚持是一切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坚持不可能有成功。书法的学习应该有这么一个路子,就是约—博—约—博。约,就是一开始你要瞄准一个字帖,瞄准一家下功夫。钻进去,写几百遍,把每个字的结构、他的字法、章法吃透,然后你在自己创作的时候,能够用这个帖的精神把他写出来,这就基本过关了。这是“约”,就是精。博,就是说你要在这个基础上吸收众家之长。比方说你写了小楷,从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入手,写完以后,你要再看看王羲之怎么写的,钟繇怎么写的。然后再往后找小楷的大家,比方说文征明、王宠、赵孟他们是怎么写的,前后的脉络要清楚。就这样到书法史里面转一转、找一找,原来学的这些东西里面,有哪些是没理解透的,该怎么去学一学、扩一扩。这是一个博的过程。博完之后再约,再回来,要明确我写哪一家、哪一体或者也可以是相近的两家或者是三家,我以谁为主,就再缩回来,一个深层次的挖掘和学习。如果能到这一个阶层、这一个阶段,基本上就是书法家了。但是,这个时候你很可能又遇到一个瓶颈过不去、突破不了了,那么该怎么办?再放开。比方说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都写一写,甚至这个时候可以再广泛的学习其他的。比方说文学艺术方面的,绘画方面的,音乐方面的,建筑学方面的,哲学方面的知识,甚至也可以出去游历。再博,把自己再放开。放一阶段之后,又会找到一个自己的方向,那么再回来。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收—放—收—放,也就是约—博—约—博这么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么一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你要能坚持下去了,你就能成功,如果你坚持不下去,半途而废,可能就成不了书法家。

总而言之,从书法爱好者成长的角度来讲,不要好高骛远,最重要的是选准帖,找准学习的方法,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坚持,只要坚持往下走,只要方向正确,就有可能真正迈进书法的大门,体味到书法带给我们的快乐!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