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安先生谈书法教育
书法一代不如一代,一窝不如一窝
中国书法教育是一个陈旧的模块,很平庸
创新是出圈儿的事
记者:马先生,您是书法第六体-马体的创始人,学术界将您与真书之祖钟繇、草书之祖张芝、隶属之祖程邈,篆书之祖李斯、以及今书之祖王羲之联系在一起,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马永安:呵呵,很有意思,有人还把我和屈原联系在一起了呢。有一道考试题说,"马永安先生创造了书法第六体-马体,请问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了什么文体?","骚体"!至于别人怎么说,那是他们的事情,可能是市场需要吧,商人嘛,总想着赚钱,这些都与我无关。我的事情就是好好做我的学问,我才懒得理那些事情呢,我有自知之明!
记者:您作为一位大书法家,一位被很多人称作开宗立派的大人物,您如何看待继承与创新的?
马永安:首先,我不得不强调,自封宗派,牌位,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这些都是悼词,很渗人,我不喜欢。其次,我历来主张先创新,后继承。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主流,不发展就被淘汰。你想的总是继承、继承,在古帖里翻来翻去地学习书法,一辈子做了书奴。很可笑,有人甚至临都临不像。其实他们根本就不会继承,他们的骨子里也根本就没有创新一说,不读书,不明理,什么都是瞎折腾。有人到死还忙着谈继承,似乎死不瞑目的样子。人死了,该瞑目照样瞑目,这是天理。学书要有文化,要会思考。近现代文化之所以落败,就是很多人太盲目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子儿子,儿子孙子,一代不如一代,一窝不如一窝。张口继承,闭口也是继承。压根儿就没有创新的意识,哪里有什么创新。事情往往是,你想什么就是什么。你想的是继承,结果就是继承,你想的是创新,结果就是创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你能创新了,能没有继承吗?你只要创新了,自然就有继承。
记者:是不是与教育有关?
马永安:是。中国的教育是:继承,继承,没有创新。事实上,你不创新,继承有何意义。中国书法教学是一个陈旧的模块,而且固若金汤,滴水不漏,迷迷糊糊,平平庸庸,还感觉良好。口头上讲要有个人风格,反过来又讲你临的不像,就是基本功不扎实。总之,老师就是对的,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现在美院,老师就是传统,一些学生为了讨口饭吃,整天忙着摹老师的书法作品,要像老师,这样就能留校,也算是得到了"认可",说是"传统"功力"深厚"了,不像就被否定。死谈继承,死摹老师,真是很窝囊,你真像"王羲之"了,就成了书奴,工匠,被别人看不起;真像老师了,甚至有的学生比老师写的还像老师,老师没地方摆了,也就出事了。
记者:看来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要有坚定地思想。
马永安:您说的太对了。在当代这个纷乱的大环境里,艺术家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品质,是不会有创新的。创新需要一个人有判断是非的能力,需要一个人有果断的勇气,学生总是超不过老师,不是不敢创新,而是在老师的阴影下养成了顺从的习惯和盲目膜拜的奴性,失去了创新意识与灵感,根本不会有创新。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才能创新?
马永安:创新是出圈儿的事,需要突围。所以,创新是在学术边缘搞成的。你把一个书体乱真了,已经老气横秋,也就创不了新。这就是一种现象,学问很高,水平很低。口上一套一套,赛场上却跑不出名次来。嘴一套,腿一套,说和跑还是两回事,理论和实践总有距离。什么时候,结果是最重要的。
记者:马体书法是不是没有传承,只有创新?
马永安:创新和传承是相互存在的的,合理的创新,到了极致又归于传承,不合理的传承是需要创新的。总之,创新是根据情况再变。马体书法是创新的,马体书法的系统和插件,又都是传统的。今天的创新再圈儿外,明天又把你划到圈儿里来。创新,又成了传统。创新,传统,又创新,原有的东西才会不停的发展变化。把创新搁在前头,就是要强调创新,你总想着创新,就会总创新。创新,是一棵常青树!
摘自《马永安先生访谈录》
马永安简介
马永安,1956年出生于河南省上蔡县,74年参加工作,81年大学毕业留京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广电部和文化部等单位做记者编辑工作,并担任过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和中国亚视书画院等艺术社团的副秘书长、秘书长等职务,其间发表过文学作品、书画作品若干。2002年发表《马永安发现方周率》,2003年撰写 《SARS克星PH值》。2003年后,主要从事书画创作、研究与教学,并负责书画艺术的日常管理和行政工作。2005年被聘为华夏艺术学院教授,2006年被聘为南昌滕王阁词赋研究所顾问,2007年担任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兼副主席,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 副主席,2008年担任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会长、龙顺成美术馆馆长,2009年担任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执行主席。2009年7月,马永安的书法被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命名为“马氏书法”,并入编《现代书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