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安燕书谣——谷雨

 

  马永安燕书谣


  著名画家、书法家谷枋鄄(谷雨)女士,潜心马永安燕体书法学习研究,颇有心得,并把燕体书法(燕书体)笔意用于篆法,编成口诀,很有新意。不仅丰富延伸了燕书书法,更是学习燕书书法的一个好方法。转载推荐给大家:

   横斜上下钩,左高而下滑;

  竖直左右弯;上弯而滑下

  线条柔而顺,宽窄看变化;

  结构用篆体,燕书为笔法

   燕书曾未有,现代人造就;

  创者马永安,身为文化家;

  研究历代字,开创新书法;

  燕书为六体,公布于天下;

  现在为今用,谨慎别出差;

  随意造不可,早错出笑话;

把握其规律,写出好书法。

倚马可待燕归来

来源:人民政协网  关键字:折笔;虚静空灵;燕归来;书文化;燕尾  作者:  2013-11-09 02:41

  中华文化灿烂多彩、博大精深,而书法艺术无疑是文化园圃中的一朵奇珍异卉,绚烂多姿、曼妙绝伦。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书法文化成了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大繁荣的基础,它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书法是最值得弘扬发展的!

  提及书法,顾名思义,即汉字书写的法度。一般来说,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主要分为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也就是所谓的书法五体

  然而,日前某全国书法知识竞赛中的一道试题中国书法第六体是什么?不禁让人困惑不已,尽管这道题差不多达到了90%的正确率,但学生们对于燕体这个答案的由来却知之甚少。

  打开网络,大家便对现在社会正在关注的第六种书体――《燕体》有所熟悉,这种书体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形成和发展的。对此,我们很关切也很欣慰,毕竟这是关乎中国书法命运的大事。

  逢盛世一马当先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门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传统的行书、篆书、草书、隶书和楷书已形成了完好而严谨的标准体系,因而,后代书法家大多沿袭前人的古训成说,模仿他们的范本和作品,使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创作时成规的约束与书体形式的单调,也直接导致了书法作品千人一面,书坛寂静而缺少生机的现状。如何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满足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这几乎成为当代社会众多书界人士诸多书法艺术家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马永安先生第六书体的出现无疑为整个书坛注入了勃勃生机。

  马永安,字怀易,号燕祖,出生于上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笼罩在其头上的光环很多: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会长,黄宾虹艺术研究院顾问,滕王阁辞赋研究所顾问,华夏艺术学院教授,龙顺程美术馆馆长,人民美术杂志社社长,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名誉主席。在当代书坛,有着燕书奠基人之誉。

  应该说,燕体书法是马永安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它很早就在书法圈引起诸多同仁的关注。20097月,马永安的书法创作模式被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正式命名为马氏书法,并且编入《现代书谱》。2010213日,马永安的书法经过一系列的专家认证,获得中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登记注册证书,被正式命名为燕体书法,是继中国传统的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之后的第六种书体,因此,也称为燕体

  因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创造性贡献,2011年,马永安与五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科学家共同入刊《创新中国》封面人物;20122月,他又成了中国文化部《艺术市场》的封面人物;20126月,山东为其举办了中国书法第六体创始人马永安书法展20128月,河南又为其举办了中国书法第六书体创始人马永安书法展2013年,他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和西班牙达利艺术馆,举办中国书法第六书体――马永安燕书书法展20136月,应多家出版社相邀,他出版了中国书法第六体――燕书字帖。

  创书体马首是瞻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马永安的书法艺术是集传统的隶、篆、行、楷、草为一体,在点画用笔和结构布局方面具有鲜明的燕体风格特征。总体来说,燕体与其他书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谓第六书体,即是从书法的点画构造到使转和取势,打破了我国传统书法艺术严谨而标准的创作体系,既刷新了书法表现艺术,又带来了新的书法作品艺术审美趣味。

  从点画的角度来说,与传统书法样式相比,燕体书法的点画极富变化。马永安往往采用反其道而行的方式,入笔盘笔,笔锋在外,细如纤丝;收笔的时候则是若轻若重,轻时犹如毫发,行云流水般洒脱自然,重时犹如阵云,万毫齐发。与传统书法艺术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燕体书法收笔不收锋,势如破竹,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给人以愉悦痛快之感。关于燕体书法的用笔方法,书画艺术家谷枋鄄提出这样几句口诀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结构用篆体,燕体为笔法;横斜上下钩,左高而下滑;竖直左右弯;上弯而滑下;线条柔而顺,宽窄看变化。马永安的作品博览群书,左高右低,上紧下松,线条扁平而柔软,给人以生动、灵动之感,尤其是字最后一笔,最能体现燕体书法的风格特征。从书法结构的角度来说,传统的草书是草书,楷书是楷书,正侧分明,但略显呆板。燕体书法结构则是采用正书为基础,以侧书为辅助,生动鲜活,富有变化。在整体布局上呈现出上紧下松的状态。取势则是左高而右低,取顺势,舒展而流畅。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经说过:“善书者,得一笔足矣。”“燕体书法艺术从点画、取势、运笔到结构上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这既是其创新之处的体现,同时也是该书法形式的最终价值所在。马永安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书法创作中的这种变动的意蕴,不仅娴熟地应用于燕体书法艺术创作中,而且形成自己系统的创作模式和审美感,并获得诸多书法界同仁的认可,这非常难得。

  因此,我们在欣赏马永安书法作品的时候,要打破传统二维和三维表象思维,应该从更高层面的精神世界去体会和琢磨,尤其是对柳、竹、燕尾美感的分析和呈现,可谓是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由可体,由可正;以,以,用最简练、最抽象的书法语言来表达书法家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修养,会心之处,实难尽言。

  燕翩纤万马奔腾

  马永安先生有着数十年的创作实践,他早年曾研习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王羲之及唐宋诸家,深谙古人之用笔之用心,其笔力,心力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藏头护尾,力在字中,有力含于笔内,寓意流于纸外,强其筋力,美其姿颜,理随事生,法随理变,看似无法,实则法备气至,流畅自然,虚静空灵,极尽韵律之美,所谓法无定法是法也。

  长期的艺术实践与探索使其将真、行、草容于一炉,总结出几千种汉字各书体的偏旁部首简易写法,又从字形取势上借鉴了竹叶清影摇风的动态之美;苦心研习二十余年,终成今日之意像。读其书法,恰似一首委婉舒缓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萦绕耳畔,徜徉开来,令人心驰神往。

  燕书文化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已自成体系,它是关于和研究中国书法燕书艺术的书体文化。燕书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永安之所以适时地创造了这种书体,既有其文化根源,又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而时代知识信息爆炸,是燕书和燕书文化产生的时代根源。

  中国艺术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著名书法评论家陈东来先生这样描述马永安的书法,燕书,入笔露锋,收笔出锋,折笔处不停笔,右下取势,结体和运笔,借鉴了行草隶篆楷,是一种全新的风格。如燕之形,燕之态,燕之灵,燕之神,忽见燕翔蓝天,忽见燕翔檐下。应该说,燕书和燕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为艺术者必是做学问之人,艺术境界的高低体现了其学问的深浅,马永安作品中所书诗词大都为自己所作,使其书法洋溢着浓郁的词之情怀,诗的意境,更具深厚之文化内涵;他不仅是位学者、诗人、作家,更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科学发明家,著名的方周率就是先生早年的研究成果,看似不搭边的领域。

  不搭边的逻辑与野性思维方式,马先生却可广搜博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概念互换,思维独创,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涉猎之广泛为其艺术创作积蓄了营养,铸就了其艺术创作贵在师古不泥,独树一帜。

  人物名片:

  马永安,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第六书体燕书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会长,黄宾虹艺术研究院顾问,滕王阁辞赋研究所顾问,华夏艺术学院教授,龙顺程美术馆馆长,人民美术杂志社社长,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名誉主席。

突出重围的大家  文/猎墨人博客  曾经,一位名画家告诉我,说中国的书法是一门死亡了的艺术。我没有表示强烈的愤慨,只是用了微微一笑来表示了对这个观点的否定。我想,之所以他能说出这样的话,也不失为一种观点,但如果一个学者将偏见固执成一种学术上的议题,这不仅骇人听闻,还罪大莫极。中国的书法始终掌握在百分之零点零一的人手中,你们只是占那绝对数量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他本应该是一位名画家,当他面对这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里面,包含了他身边所有的书画名家,也包括了他,随即抛开朋友的情谊,和我辩护了良久,最后还是败下阵来。乐呵呵地要拜读我写过的所有文章,还迫不及待地询问我的书在书店能买到否。  中国书法本应该就不需要什么**,我们也没法去改变一种铁定的规律。那些时常叫喊着**的人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用群众的注意力来给自己创造生产力;另一种是在博大的传统文化面前不知所措。但也有人读书甚过汗牛塞屋,临池直追历代的大师大家,却到最后只落得一个把势的份儿,根本的原因就是食古不化,这绝对是一种悲剧。殊不知为艺术献身也需要量力而行,没有完整的修养是不够的。急功近利会让人走火入魔,对着印刷品成天模仿,只能是锻炼身体罢了。中国的油画家去了国外,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去博物馆参观下大师的真迹,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会在大师的作品面前抱头大哭,外国人还以为这是我们国人对大师的礼节,其实只有哭者心里明白,是哭娘还是在哭自己。  大多在书法艺术上名垂青史者,都能够芳古万年。书法艺术的高度绝对高于绘画艺术,同时也直接关系着绘画艺术的质量。只是时人对书法的理解暂时达不到对绘画的理解,这是有原因的。自从文学发展成了白话文,汉字改革成了简化字,我们习惯了用墨汁写大字报,加上各种的外来艺术的进入和书法艺术的超高难度的理解,就加剧了人们对书法的淡化。时下,最简单的问题就是绘画市场的价格远高于书法作品,就连出版商也不愿意和书法家来往,这让更多的人走了捷径,选择摆脱这种举步为艰的尴尬局面,一心投向满地大把钞票的绘画市场。说到这里,迷糊的记忆里想起了一位近现代大家的理论,大概意思就是书法是一们高雅的艺术,他只适合圣贤。也许,有点苟同,以表安慰!  在水与火的书法现状中,我们到底如何面对现实给予我的诱惑与挑战,这是一个很客观的问题。书法和绘画不一样,他在时下还不能成为普遍人的为生技术,这不光是市场的问题。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悲哀,就是老百姓始终只认御笔,不识晋唐。康熙的无限崇尚董其昌,康有为的崇碑理论,不仅让整个时代的书风一个模式,还影响了好几代人。导致现在的书法趋于领导化、名人化、和技术化。  如今的中国书法,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激地呐喊。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本质,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象书法一样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那么,只要我们放平心态,摆脱名利之争,放弃所谓猫王龙王天下第一的封号,悉心钻研学术,不成功才怪。  我之所以今天要动笔写这么多的原因,就是我经常失落于伟大的书法艺术之中。不是我的笔墨沉寂,而是近几年我实在没有发现一位值得我去记述的书法家。我曾经就说,我一直在寻找我笔下的主人公,总有一天他会出现。是的,他出现了,您即将看到的是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一种责任的伟大角色。他没有进行过“**”,也没有被一些所谓的理论所影响。今天,我犀利的笔墨流畅着对主人公的高度嘉奖,这实属例外,所有的一切褒奖都属于他。  我首先要交代我笔下艺术家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和优秀的作品。我向来反感那些只注重地位,没有作品内涵的艺术家,也格外的排斥那些嘴上工夫深厚,一手败气的作品的艺术家。我曾经当面批评过无数的教授学者,说什么自己填补了怀素的不足,要走出国门,争个天下第一等等。我总认为,艺术家要客观的看待事物,要有理智的分辨周围的环境和艺术,能够理性的借鉴和吸收历史的精髓。要有勇气和能力排斥外来垃圾艺术对自己的感染。这些,都需要一个艺术家有无比的修养和学术高度。一位朋友说,艺术家最悲哀的就是死前还抱着传统不放。我认为这句话要一分为二,不能绝对。传统的东西一辈子都不能丢,但也必须要有强大的消化能力。创新就是珠穆朗玛峰,翻越者毕竟少数,牺牲者的尸体也能堆成了一座小珠穆朗玛峰了,攀越着必须要有强大的四肢力量和超人的心理素质以及非凡的毅力。书法也是这样,能够出入传统,独据自己的阵地,方可成为大家。所以这个人只能是马永安。  自古大家就警告后人,学我着死,似我着亡。这并不是要今人放弃传统,而是强调古今融化。试问,当今学者,做到着有几?当学院派已经成为了庞大的技术加工厂,艺术这个领地上不再是文人,而是民工和匠人。这不仅要悲叹,如今的艺术只能是一种低端作坊。文人已经将造假、高仿政治人物、企业家、协会主席、博导等的作品看作成一种荣誉和治富的捷径,耗去一生,打着艺术的名义生存着。这一切的祸源来自协会、画院、和学院。

(0)

回复

12012-11-16 16:19举报 |

吧友114.254.66.*

艺术这东西本应该就没法教,我们为何要吹毛求疵地设立什么博士生、和研究生学位?陈丹青发怒了,一火辞了清华的教授。事实是,我们的工农意识太强烈,导致了我们的艺术才和我们解方程那样科班和刻板。  的确,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理论。那就是我们正处于突围时期。突围,这是死亡远大于幸存的暗示。我们可以想想,晋唐有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等,宋代有宋四家,元代有赵子昂和鲜于枢,明代有祝枝山、文徵明、董其昌等,清代有王铎,近现代有弘一法师和舒同。所以,突围是残酷的,他的生存系数远在亿万分之一。但遵循艺术发展规律的人还是能够获得突围。我给马永安的定性是,他是当代获得突围的一位幸存大家。  他是中国书法艺术协会和中国美术艺术协会的副主席,在书法圈和美术圈已经声誉四海了,这里我也没有必要走别人的套路去记述这些功绩,因为这不符合我写作的特点。我也不想在谈他对中国医学界和数学界的贡献,这毕竟不能成为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从他书法的角度来说,他完全具备了个人的艺术风格,这要区分于别人空中楼阁的天价草书,也要区分于某些“**的流行。因为,他的书法是具有强大的传统功力和生命力的。我敢断言,马永安的高度绝对是一个时代的高度,相信这是一个历史的真相。  凡是书与画,自古以来就是相通的,我曾经发表的文章里就提及过,书到极致必为画,相反,画到高度也必为书。这就由一个书画家的艺术修养所决定。何谓修养?我认为是一种大智慧和大文化。马永安书法就是一种大文化的体现,这个高度非常人所能达到。他的作品就是一门中国大文化的综合学科,既能达到中国传统的哲学高度,也能体现古今物我两界的和谐。  时人的悲哀就是刻薄与浮躁地追求大道,商贩起了个雅名叫儒商,画家剃了发称自己出了家,书法家坐在家里写《心经》,说自己已皈依。。。。。。这些都只是一种谋生的伎俩和与别人高谈狂论的资料罢了。不管是大道还是忘我都是用语言和行为无法来具象的,古今圣贤作到者有几?我想,不具备突围世俗与圈套的艺术家只能扮演历史的丑角。只有绝圣弃贤的人才是大道的主宰者 ,这就是马永安所具备的。  用半瓶水的摇晃不定来形容一些世俗的书画家最为真切,这就是书风败落的一面。圣贤之人向来不与人争辩,不管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如何,自己的眼界永远是平的。马永安是一个非常有涵养的书法家,他在处世和对艺术的态度上非常富有包容和谦让。即便是一些小商贩在他面前大谈《兰亭序》的深度,他也能让对方乐呵呵地讲完。换作一般人早已搬起砖头骂娘了。正是他具有这样的高度,所以,他才有别人望尘莫及的艺术成就。愚者无知所以无畏,但他却是知而不足。一个学者最大的勇气就是敢于肯定自己和否定自己,这一点我很佩服他。圈内的人经常以收藏他的真迹为荣,有人在拜访他期间将他废弃的一些手稿揣在怀中,回家收藏了起来。当大家谈及他的作品时,他总是很谦虚地表示对自己过去的大多数作品表示否定。现在看来,他的这种态度是一个大家的社会责任和学术责任,并非否定自己。  谈起书法的创作,并非靠勇气所能左右。我们自古就好奇瘸子担水,哑巴骂架,猫狗打架,当抛弃传统,自立山寨为王,这就没什么正当的名分了,到头来只能是一种笑料而已。在这纷乱而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尚有一个人坚守艺术的这块净土实在不易。特别是像马永安这样拥有高地位和高艺术修养的人,能保持这样的良心心态,实在非凡人所及。我可以这样说,他的书法是继唐代颜真卿,近现代大家舒同以后,当代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然,争执是一种矛盾,但最终会得到统一,因为,只要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书法家才会得到历史的肯定。他的书法是有明显的传统脉络的,非一般书法功力和鉴赏功力以及深厚的大文化背景的人所能参悟得出来的。外行看了只是觉得一个字了得,内行看了却心惊胆颤,满腔的感叹与敬畏。  多少文人总是死在传统的客套理论之中,动不动就拿字八法来说事。要按这样的理论,那他们得首先否定宋四家,当然,结果是可怕的。打破程式化的约束才是一个大家的行为,这就是马永安的高度。虽然书法用笔千古不易,但书无定势。古人书写总是习惯字的结构左低右高,但马永安的书法作品里,字的结构却是左高右低,并且书法的行气和章法上,都能将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和谐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演绎周易,诠释书法》的文章,这是给山东某位左手反书的书法家的评论,虽然在当时引起了圈内的关注,各路媒体也纷纷转载,有好多从事《易学》研究的人士便开始和我来往了起来。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阴阳两极在书法作品中的和谐与矛盾,用书法的布局和个别字的反书来增加作品的欣赏性和哲理性,尤其是作者的最具传神的点睛之笔,让整幅作品生龙活虎。现在看来,以前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和马永安先生更为匹配,不管是从人品,还是书法水平,以及作品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手法他都远胜别人一筹。朋友说的也有道理,艺术是一种行为过程,但不是行为艺术,艺术家的作品是一种艺术痕迹。我这里可以这么说,马永安的书法作品,只是属于他本人进行艺术过程的一个痕迹,并不能代表他的真实高度。

回复 22012-11-16 16:19举报 |

吧友114.254.66.*

  宗教是一种大文化,他不简单的等同于出家做和尚。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门富有宗教色彩的神秘经典。他不能简单地用一种行为或者符号来代替。有人画关公辟邪,有人画钟馗打鬼,也有人画徒中的信教徒,这些都只是一种市场的产物,说不定艺术家本人的真实身份是个商人。笔端的流露往往是艺术家内心的真实表述,弘一法师的博学,留给人们的是空灵而富有阐意的经典,你很难从他的作品中探索到一丝浮躁。这就说明书法作品的博大取决于艺术家本人。这些,就可以说明马永安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家,他的书法作品饱涵着宗教色彩是自然的。从他的作品里你可以感受悲伤,可以感受喜悦,可以感受寂静,也可以感受万物诞生前后的苍茫与生机。也许,你可以复制他留给人们的一些艺术符号,但你永远复制不了他给予人类的博大与情感。正是马永安有这样的高度,我们才有底气将他定格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只有成就大气候者才不计较名利,也只有具备大包容心和谦让心的人才能名利双收。时年已经57岁的马永安正是获得名利双收的最好时期,有人看着他的地位和他的作品实力,总是花天价向他抛出橄榄枝,都被他淡然地一一拒绝了。现在,他日常中最多的时间都花在婉言拒绝一些画商、和一些大型活动、拍卖公司的邀请上等。他这样的好事实在让圈内的人既羡慕又嫉妒,有人将家底儿花给了一些报刊、杂志和拍卖公司,到头来除了名利空空,却落得个饿了肚子。  他说的很对,艺术这东西急不得,心态一定要好。再此,大家一起共勉!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