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 青海行



 


青海行之二

——寻找221厂旧貌

 

七所 倪然夫 

 

青海游 116_001.jpg221厂所在的位置现在叫西海镇,也是海北州政府所在地,大体上说,原来总厂的格局还可找到,拆了一些房子,盖了一批新房,增加一些街道,到处绿树成荫,或绿草覆盖,宁静、干净,居民彬彬有礼。说也奇怪,我们当年栽树很难成长,现在有的大树直径达半米。
   
最容易找到的是电影院,正门两边还是那两条毛主席语录。傍晚散步时,正好里面有演出,是大型藏族舞蹈,气势恢弘,令人兴奋,走出大门, 街两旁霓虹闪烁,城市已现代化。医院的房子还在,还是医院。它的背后新建了一座藏式医院。不过那时我没去医院看过病,记得一个傍晚,一位同事病了,头脑天旋地转,我和另一人把他送进医院,医生用手电在眼睛上方转两圈, 开点药,告诉我们休息两天就好了。我想这么简单,真是神医!院办大楼现在是西海镇政府办公楼。科技图书馆房子还在,那地方倒是常去,有些科技资料只有几页,可以拿回去据为己有,只要不拿出厂就行。221厂一个特殊的建筑群——十座黄楼,都还在,住着西海镇的居民。旧电厂只剩下烟囱和厂房,一分厂的北面建起一座新电厂,八厂和十厂的厂房,有的冒着烟,说明有人在生产。七厂已废弃,四厂那几座房子还在,六厂是参观的重点,那个地下指挥所的房间内,摆着过去的仪器,地上南侧,放一巨石,镌刻有“金银滩”三字,原来警卫团的位置建有一个纪念馆,内容和绵阳的差不多。该馆北面有一座用钢板做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曾经在221厂工作过的人名,过去几任院长的名字,包括已成为院士的领导的名字,和我们这些小卒子的名字混在一起,当然也包括那几个非正常死亡的同志。正反两面刻着7000多人的名字,即使眼神很好的人,要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找到自己,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张爱萍将军对九院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在一座高耸的碑上写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基地”几个大字,将军已去,令人怀念。我穿着羽绒服在寒冷的清晨拍下了纪念碑的照片,湛蓝的天空中,残月清晰。                                   

 

 

 

 

 

 

 

 

 

 

 

 

 

 

 

 

 

 

 

 

青海行之三

——寻找我们的车间

 

七所 倪然夫

 

青海游 101_003.jpg青海游 035_003.jpg青海游 107_001.jpg    我们这个四十人的旅行团,大部分是四所的,而我是车间的。除了关心总厂的变化外,特别想看着过去工作过的大楼和车间,这些地方据说原来没人去看,空房子,没人讲解,没意思。经导游的努力,允许我们进去看看。大巴在厂大门口停下,呈现在面前的是四十年前的景象,一堵围墙内,西边分布着三个车间,东边是两个办公大楼……
   
门卫是两个藏族人,听说我们这帮老头、老太太在院内工作过,热情地欢迎我们进去拍照。我快步走到我的车间门口。当年的门,当年的砖,当年的标语口号依然如故,门口增加了一个金属牌,牌上有三排字,看不清楚。虽然导游曾在路上说过221厂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要修旧如旧,砖既然没有损坏, 也就不需要修。我拍了三张照片,车间大门、车间南侧、车间北侧。墙上那几个仿宋题标语大字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别人将其放大,写在墙上。今天看来,依旧大气方正,虽然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我用隶书写的那几个字在大厅内墙上,大门紧锁,无法进去。向东走到我们的办公室,是个二层楼,那是我们组和另两个组的办公室兼实验室,楼前的两排树长得很茂密,以致拍摄的角度都难以选择。向南走是一座5层的大楼,是当时221最高的建筑,是两个部门的办公楼,还有一个医疗站。我走近门厅看一眼,还是老样子,虽有尘土,还算干净。四所的几个老头还顺楼梯爬上去,看一眼当年自己办公的房间。下楼后,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内心的满足。“这辈子不可能再来了。”一位旅友说了这么一句。岂止是他,其他人都有同感。毕竟都是70岁左右的人了。在大门内看见两簇马兰花,这种蓝色的野花草原上到处都有,也不知它们的学名叫甚么,反正大伙都这么称呼它。我在远处看一眼饭厅,还在。曾有过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位湖南籍同事排队买饭,对炊事员说,“一个黑的两个白的”,炊事员给他打了一勺海带两勺白菜,他笑了,炊事员也愣了。原来他的意思是要一个黑馒头两个白馒头,于是都笑了。221的人员,除了西藏外,各省都有,从北京开始就推广普通话,乡音难改啊!
青海游 102_003.jpg    当天晚上,多数人都有点高原反应,心跳加速,头有点晕。我吃了四片安定也只睡了四个小时。心里反复琢磨着“老家”这个词,是那些老房子吗?不全对,因为心中总浮现出在那些旧房子工作过的一大群年轻人,于是我想“老家”这个概念应该是那些房子加上朝气蓬勃的几千年轻人以及他们当年所从事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家”是一段历史,只存在于心中,而且每个人之间也不完全一样,无法复制,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每想到它,都感到亲切。尤其站在那些旧房子前,历史离我更近。

                                       

 

 

 

青海游之四

——再见,221厂;再见,西宁

 

七所 倪然夫

  

三篇短文在网上出现后,引起一些朋友的兴趣,想起了当年的情景,提出再提供一些照片。我打开电脑翻看在221厂拍摄的照片,从摄影角度看,谈不上艺术性,仅仅是记录往事的照片而已,我找到几幅朋友可能感兴趣的,并编上了号码,以便说明。
有人可能在黄楼住过,也许有些青年朋友的童年在那里度过,这里提供四幅黄楼照片,楼号写在墙上,不言自明,也许从这照片中可找到你们家的窗户是第几个,六号楼是南北方向的,五号楼,四号楼是东西方向的,楼间有一个221厂的总体布局图,现在221旧址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照片199是在黄楼群西侧马路上拍的,可以看到三栋黄楼,路标牌下的那栋是一号楼,最右边可看到一点楼角的应该是二号楼,不知我的记忆是否有误差。现在这条南北向的大街西侧开设许多旅馆和餐馆。
   
照片159左边是52号楼,该楼后面是51,50楼(澡堂),现在住着海北职校的校工和学生,学校就在50号楼东边。
   
照片17是我在从十厂去一厂的路上拍的,远处的建筑是新建的电厂,地处一厂北面。图中的那条铁路是从乙区开往电厂的,公路边那些半地下室土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绿色草地。你还记得蒸汽机车拉着几辆煤车吃力地爬行的场景吗?由于这一段坡度大,机车冒着黑烟发出“突突突”的声音,机车车轮在铁道上打滑,最后终于爬上去了,火车司机可能记忆最深。照片14左下方是十厂区的一座厂房,已闲置,再向前是八厂。
   
离开221厂回到西宁,我最想看的还有大十字百货商店,那可是西宁的“王府井百货大楼”。221人每到西宁必去逛那个商店,货物品种多,想要买的东西都可以在那里买到。现在它的四周都是高楼大厦,它显得特别低矮,但它的位置是别的楼房不可取代的,导游说,那里面的衣服最低价每件一千元!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当年西宁只有20万人,现在是120万!照片是从西向东拍的。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