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杨望尼轶事

父亲杨立济与恩师杨望尼交往轶事

杨廷泽

 

杨望尼出生于光绪年间(18991981),又名宗颜。在民国十三年(192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并在校参加书法研究会,经常听徐悲鸿、沈尹默、陈师曾、陈半丁等名家讲书法课,从而走上书法道路,后师承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30年代初到50年代初在开封、西安已经相当出名,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286位书法家之一;他还擅画山水,取法宋元,笔墨高雅,意趣天成;还是十足京剧票友,曾与梅兰芳聚堂演出,解放后长期从事京剧教戏工作,因此常以“三乐轩”以自娱。

1977年1122日,杨望尼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书法实践,在低矮的小屋中,精心写出写好书法的深切感言,名为《书法漫谈》共15页。他首稿时,正好我父亲杨立济(书法爱好者,在沁阳市和灵宝市都享有盛誉)来访。我父亲悄悄地待在其身后观看。当其写完最后一个“誌”字时,我父亲笑着说“这份草稿给我了”,他说“再给你好好写一稿”,我父亲说“第二稿你留着,我就要这摸来涂去的”,他笑了笑“你呀--”(人在随意写的时候,书法运笔最为真切自然,作为挚友他当然了解我父亲的心意)。应我父亲的要求,写了封面页,并在文稿落款处和封面上分别盖上“宗颜”圆形名章。就这样,完整的《书法漫谈》第一稿就由我父亲珍藏。据沁阳市文广新局退休干部韩士龙考证,杨望尼在河南省沁阳市王曲乡中渠沟(当地口语称中曲口)村京剧团教戏时,利用排戏的空闲时间,于19799月再次书写了《书法漫谈》这篇千字短文23页。杨望尼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书法家,其撰写的《书法漫谈》书法感言,被后人堪称是一篇书法理论和书法墨迹的双璧组合,被誉之为当代“小书谱”。

1978年9月河南省沁阳市崇义乡人民公社请我父亲杨立济在公社的白石灰墙面上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杨望尼家住崇义镇上,就常常搬条凳子在后面看我父亲书写。在此期间,两位相互敬慕,早已管鲍的老朋友有了更多书法艺术上的交流。我父亲给杨望尼送去宣纸,杨望尼用草书为我父亲写下了《诗文集》共20页。有杨望尼《诗文集》第9页“一九七八年九月立济为公社书宪法于壁上持纸嘱书”,末页“先书古人诗词,后则古今对联和我所作,还纸立济政之”佐证。同年十一月,杨望尼还为我父亲画了《竹兰集》共有八幅兰花图、两幅竹子图,幅幅有落款盖印章结构完整,十分珍贵。我父亲不时拿出为,观尚临摹。

有一次我随父亲持藏物拜访杨望尼。聊天时杨望尼提起自己画的《仙神水库图》被国家收藏。我父亲说“那得给我画一幅”。随后,杨望尼就根据记忆又画了一幅《仙神水库》水墨山水图就由我父亲珍藏。该图上题有“七千英雄战太行,仙神河口斗龙王,筑大坝,锁蛟龙,山河改观归功党,一九五八年六月在文化馆作仙神水库图,选北京国庆展览,归而憶之”。也正是跟随父亲与杨望尼的交往中,杨望尼多次嘱我多临魏碑书艺,《龙门二十品》要反复临摹,并亲自握手执教,让我终生受益。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