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赵洪涛

 

书法家赵洪涛

书法人赵洪涛书法,道也。古代圣贤文士,多借之抒怀咏情,遣散怀抱。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性情表达,是做人处世的学习。都说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书法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是书家学养、个性的展示,是书家的自画像。只有个性明显品味高雅的书者笔下的书法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才能震撼观赏者的心灵,言曰:“无须故作惊人笔,写的性灵品自高”这是一种境界!如此这般才会让人们感悟到书法艺术的永恒魅力。

纵观赵洪涛先生的书法作品,可谓真草篆隶兼擅,汉隶秦简专工。先生浸淫于秦汉,师古不拘泥于古、习今而又异于今,“古不同弊,今不乖时”和而不同也。洪涛兄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既有适度的个性张扬与潇洒、又不失含蓄与内敛、于笔墨挥洒中见浑厚淳朴高古雅逸稚拙之趣。其点划里透着的是激情、灵性、和对古贤们精湛技法的学习对话领悟与尊崇之情。宋人云:“文以载道”后衍生了“书以载道”其实是相通的。原说文章要表达思想,书道亦是如此。如同哲学上强调的,一定的形式要承载一定的内容,即书法的外在形式要反映有益教化和表达情性的主题。赵洪涛先生的书法作品有唐诗宋词、名篇佳句的直接记录,有勤俭、仁爱、和善、刚毅、乐观、忠诚等经典佳句,其倡导正统文化、传递“正能量”的主张可圈可点。这样的书法作品捧读咀嚼起来颇有味道、有意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赵洪涛先生书艺以见成熟是长期积垫的结果。这也给道友以启示:想要改变书写面貌,学书有成,是要甘于寂莫、持之以恒,下苦功夫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先生虽年逾古稀,书法成就却也是可圈可点、但他仍然谦逊问学、笔耕不辍,实是难能可贵让人生敬。洪涛先生曾有过“澄怀观道,宁静致远”的书作,或为先生的顺手抄录,但这正是他德艺双馨为人境界的写照,也应是书道中人的信守与追求。

赵洪涛先生研习书法的兴趣广泛且古今并蓄遍习诸家,兼工有擅,对汉隶更是钟爱有加。在追寻前人高古的探索中他并不是机械的、简单的形式模仿,不步古人的陈迹。而是在深刻的探索中用心灵不断去和古人对话,执着而且勤奋的耕耘着自己向往的那片乐土。他有着自己行笔流畅气势连贯,这也造就了他雅致沉雄酣畅自如的书法风格。清人梁巘云:“学书须步趣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真神骨,勿以貌似。赵洪涛先生的隶书书法正是善于用笔、沉着明快清逸娴熟典范一派。其纵笔奔放的气势体现了既得化帖学、碑派,又交融古今,达到了心手双畅心手相忘的自然、自由、率美的高级境界,既得浪漫之形又有文静之气。不温不火不激不厉,笔意恬淡中不失高古。其结字用笔之法实为上乘之法!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先生勤奋博学、经年临池不辍,精谙书道痴心追研,其影响已日渐增广,文化艺术元素之包涵不断丰隆。斯与社会因文思而相通;结友朋于艺缘,敦笃道行积贤为道,并谦谦然以待诸友;视书法为可种之玉田,铁画银钩镂月裁云妙造自然,依仁游艺翰墨丹青蔚成大观、先生厚积而薄发矣!

先生常言:“写字属“区区小技”能乎通“道”。然道、技和艺相关,道和艺紧联。技是末而道则为本、艺乃叶而德是根。技艺赋予了道德形象和生命,道德给予生命和灵魂”......

时下世俗之风日盛,追逐名利者趋之若鹜,胸无点墨自吹自擂、见利忘义大言不惭诸如此类,然洪涛兄台能远离世嚣潜心研艺不为名利诱惑所动,平心静气淡然处之,读有用之书交有益之友,久之必能补阙裨陋有所广益。洪涛者贤也!师法古人、高其技艺、胸存道法不孤其德。其实先生正登入堂奥技近妙焉!

我预言,先生正在创造新的书法奇绩,持之以恒必将成为集大成书坛之翘楚也!洪涛老先生强调,作品结集示人,一是留点指爪,作为生活标志,算作交代,二是自揣拙陋,意在抛砖引玉,求教同仁。我看不必过谦,我们祖先素有“父作子述”的传统沿袭。在儿孙主导、友人襄助下,先生的书册若可付梓,必然成为启迪教化当下与后来、有益同道学习和交流的良师益友。愿先生笔体两健,乐享福荣

不揣鄙陋 免为其言 颜山居士拙笔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