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根 性灵是魂
——青年书法家吴贤书法先生印象
作者:张洪荣(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而立之年的吴贤自幼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走的是一条植根传统、先专后博的习书之路,他遵循北宋著名书法家苏东坡“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的训条,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入手,打下深厚根据后,再向其他书体探索。
学生时代的吴贤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李邕的《麓山寺碑》等比较工整规范的经典法帖进行过系统学习,经过长期的细心揣摩和反复实践,他对楷书用笔的提按顿挫、轻重缓疾、方圆中侧渐渐地谙熟于心,畅达于手,创作的楷书作品清新刚健,沉着秀雅,神彩溢出。
唐朝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云:“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吴贤的楷书掌握平正后,继而向笔势纵横,跌宕多姿,无雕琢之气的境界迈进。他曾较长时间着意临习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褚遂良是初唐四家(虞、欧、褚、薛)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书法初学虞世南、欧阳询,后追王羲之,《大字阴符经》疏瘦劲炼,清远古雅,艺术品位极高。加上此帖为行楷墨迹,笔势显露,笔意清晰,为后人学习运笔和结构提供了便利。吴贤经过细心临习,创作的中楷作品平中寓奇,长短参差,姿态跌宕,气韵生动。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所以吴贤在中楷打下坚实根基后,又向小楷领域探索,先后研习了祝允明、黄道周、王宠、文征明等小楷名家作品。他对明清小楷下过一番苦工后,发现自己的小楷作品不够古雅,于是便上追魏晋,深研钟王小楷,特别钟情于《宣示表》。钟繇的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被后世尊为“真书之祖”,其代表作《宣示表》朴实严密,笔势厚重,帖中虽无唐楷那样成熟精致,但字里行间夹带稚拙之态,蕴含隽永之趣,结字落落大方,自然天成。吴贤通过长时间的参悟,古贤的异趣与他的现代审美相谐,高古拙朴之气浸润毫端,字迹舒坦怡然。在字的塔配上强调大小错落,时合时离,时奇时正,顾盼传情,姿态新奇,造成险峻峭拔之势,给人以生动活脱、萧散古淡之美。赏其小楷作品,一股清新悦目,姿态跌宕,古雅生动的气息扑面而来。
年轻气盛的吴贤并未满足于楷书道路上感悟,他渐渐感觉到楷书抒发情感的局限性,孤灯之下,又悄悄地拓宽了自己的临习范围,把触角伸向草书领域。从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到明代的《张瑞图草书千字文》均有涉猎,通过草书技法的不断锤炼,他的笔墨语言不断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
文学家韩愈所撰《送高闲上人序》论及张旭草书时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优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由此可见,草书表现力特别丰富,可借其抒发奔放激越之情,或寄以驰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非常适合作者抒发情感和心绪。
所以,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吴贤又向狂草进军,特别对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序帖》情有独钟,用功颇勤。唐人张旭是狂草的开山鼻祖,故有“草圣”之称,后来的和尚怀素亦是狂草大家,两人同把狂草艺术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古诗四帖》运笔遒劲,提按、使转、虚实相间,行笔连绵不断,出神入化,给人仪态万千之感,令人遐想无限;字里行间疏密呼应、错落有致、刚柔相济、古趣盎然,浑然一体而内蕴无穷;通篇气势磅礴,布局大开大合,落笔千钧,狂而不怪,气势奔放纵逸。怀素《自叙帖》运笔上下翻转、有疾有速,有轻有重,点画分散者,笔断意连,线条圆转遒劲;章法大开大合,起伏跌宕,奔放流畅,变化多端,神出鬼没,生机勃勃,吴贤对两者深有感触,细心研究、潜心感悟。
草书的“点画”在“使转”中运行,性灵在“使转”中展现。吴贤的性情在他的草书作品中得到尽情表达,他的草书线条吸收怀素圆劲挺拔、瘦硬通神的特点,融入张旭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的元素,时而加上孙过庭端庄凝重的笔法,增强了线条的节奏、丰富了线条的内涵;章法上采用张旭、怀素起伏跌宕,大开大合,变化多端,奔放流畅的特点,并渗入当代草书一些元素,使作品整体风格呈现天真烂漫、激情飘荡,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奔放豪迈的艺术效果。
古人谓:“狂草其形体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翥而整齐,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岭而高举,或落择而自披。”又云:“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可见,草书创作不光还要有鸿博的学养、广阔的视野,奔放的激情,还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各种书体都要有所领悟,所以,现在的吴贤,在加强读书学习的同时,又在悄悄地向行书、隶书、篆书和秦汉书法涉足。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吴贤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书法作品,向广大市民献上优秀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