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4年7月30日在书法报发表过的文章 )
前段时间在网上跟书法朋友聊天,书友说,去年的全国展大大小小共二十几次,可就是没看到让人拍案叫绝的书法。我说,让你拍案叫绝,必然有人拍案骂娘。这是规律,有人特别喜欢定然有人特别不喜欢。去年的二十几次展览中的所有的获奖作品中,还真没有看到让人拍案的书法作品。这是好事吗?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下面一个小故事。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经开发了款性能优越的汽车,但分司高层对汽车的外观风格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认为应给该车配上柔美温和的外形,另一部分认为该给配个狂野奔放的外形更有市场。在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公司的产品开发副总裁罗伯特.A、卢茨提出让大众选择并决定新车的外形。于是公司采用了街头调查问卷形式让路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别给A、B两款车的外观打分,满分是10分。A款是柔美温和,B款则是狂野奔放。最后,A款平均得分为7.5分,而B款平均得分则只有5分。而卢茨仔细看了这厚厚的调查问卷后则选择了只得5分的B款。通用汽车公司最后也按照卢茨的选择,推出了平均分只得5分的这款。这款狂野奔放型的汽车刚一上市就受到了一部分人的狂热追捧,很快销售一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卢茨的分析吧!卢茨分析说,平均只得5分的这款,很多人给它打了9分和10分,也有很多人给它打了1分甚至是0分,这表示,有人疯狂地喜欢它,也有人则极端厌恶它;而平均分得7.5分的这款,问卷里的打分几乎是6分、7分、8分,这表示,没有人讨厌它,但也没有人对它非常有激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让一些人狂热喜欢的产品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
这其中的道理和评价一件作品是一样的,一件让人拍案叫绝的书作,定然是极有个性的作品,创新意识很强的作品。虽然这样的作品也会有人极端厌恶它。
现今国展是怎样从上万件作品中评出仅几百件入展和获奖作品的? 首先评委分成几组对作品进行初评,如果一件基本功非常扎实,个性又非常强的作品,能否进入复评,那完全要看这组评委是极其喜欢还是极其厌恶。这样的作品进入复评的机率大约就是50%。进入复评的作品采用的是打票方式。比如评委一共有9位,每位评委手中有300票,每件作品每位评委最多只能投一票。那么一件作品的最高得票也只能是9票,最差的当然是0票。那么我们再来看这件有个性的书法作品是什么命运,一般也就是四五票。那么这样的得票能否进入前300名,只能靠天了。而一般个性不太鲜明,随大流的,基本功扎实的作品命运就不一样了,每位评委选了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后,剩下的票只能投给它们了。这样一来,反而没个性随大流的胜出的机率更大。 进入终评,比如要选出20件作品获奖,每位评委提名4件。如果有个性的书作能挺到终评,这时优势来了,被提名为获奖作品的机率就相对大些,问题是这仅是提名而已,可下一步的命运就难说了。因为要接着让所有评委进行投票或打分入取20件。不管是投票方式,还是打分方式,最终有个性的书法作品命运是可想而知了。从上面的评审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有明显创新的作品想在国展上出现或获奖,那是难上加难的事。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二十几次大小的书法展览,在获奖作品中为什么没有让人破口骂娘的作品。
再联系上面的故事,我们就不难看出,现在书法大赛的评选机制和通用公司的市场问卷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所差异的无非是最后决择。道理大家都明白,通用公司可以用卢茨的分析结果而选择得分低的,而书法大赛不能,书法大赛只能是谁的分高谁上。
去年的区广新临写董其昌作品多次在国展中入展、获奖的事件,是区广新错了吗?不是。作为一个投稿者,怎么投都没关系,反正东西是摆在那里给你看的,行不行还是评委说了算。那是评委错了吗?也不是。评委是人又不是神,不可能看到历史上所有的书法。更何况在博物馆里还有很多没出版发表的历史名家的书作呢!如果一个在博物馆工作的书法投稿者,临一件其中没出版过历史名家的书作,最终入展、获奖,那性质跟区广新有区别吗?那评委做梦也不可能梦到!
其实中书协也早就看出这一问题的存在,在作品获奖提名上实行了评委实名制,这当然是好事,评委在提名时不敢存私心了,公正了,更公平了。那评委敢不敢提名个性强烈的字来找骂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了。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是不会缺少书法的千里马,也不会缺少书法的伯乐,更不会缺少伯乐与千里马的展示平台。而现在少的就是给伯乐一个合理的评选机制。从上面这些问题看来,若没有一个合理的评选机制,永远是评不出拍案叫绝的书法。永远是少不了临摹的作品入展、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