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分享崇德一梦,记忆里的故事》
樊钰清
分享《崇德一梦,记忆里的故事》,感觉太好了,联想到大运河申遗成功,似乎复兴已不是梦,她带来了机遇,是现实,有可能。
崇德(清称石门),曾是京杭大运河南端典型的水乡县城。原镇区运河段有六座高桥,一纵二横三条市河上至少有十四座小桥。运河边有接官亭和四牌坊等建筑。街巷除东西、南北向的两条主街道外,还有横街、县街、庙弄、寺弄等,俗称七十二条半弄堂。镇中心的春风桥往西,依次紧挨着文庙(孔庙)、县衙、西寺、(崇福寺)、城隍庙和西门城楼。原崇德(石门)境内的新地里、罗家角是古文化遗址,西寺及其经幢俗称西寺双塔,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直到今天,西寺金刚殿、城隍庙太岁楼和文庙大成殿文壁巽塔都在,有些东西只要稍加修复,就会同历史上最后一次毁后重建的一样,依然是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的古迹,展示给人们的将是一个沿袭千年的大运河畔江南县城的建筑形制——一个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分享《崇德一梦,记忆里的故事》,还使我想起了以前写下的《梦家乡》的诗:(一)梦是心中爱的花,风吹记忆泪含砂。醒来喜见文邦复,乃是桐乡我老家。 (二) 梦里回家觅旧坊,石城内外水如肠。河湾不见当时客,朗月依然照故乡。 (三)漕运京杭百代流,风篷带走几多愁。笼烟照水亭桥景,常在吾侬梦里头。 (四)沉默语溪沉默中,夕阳凄美照鸣虫。虹开玉镜波光艳,造化无穷变亦通。 (五)一截城墙几爿桥,廊街直望水门遥。瘦身缩制还原貌,拓路疏流胜旧朝。鱼跃眼前浜岸绿,梦藏心底店旗招。中心当作公园造,特色家乡古镇娇。 (六) 皓月流,岁月流。流去青春白了头, 老夫不犯愁。 箫悠悠,琴悠悠,荻韵荷风能洗愁,语溪去泛舟。
……还有一些,皆因梦而生。
分享《崇德一梦,记忆里的故事》,但愿梦会更好!
(注:现今大运河新崇德段已偏离老镇区拓宽西去,原镇区老运河段部分已填,大多数高桥及沿河的“四牌坊”、“接官亭”等楼台亭阁景观不再,但笔者认为逐步重建一点也不难。无论从敬畏历史,让人了解反映封建观念的古迹,还是从尊重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复兴运河文化杭州段昔日的辉煌,乃至“五水共治”都是很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