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筏”而修,弃“筏”而行

借“筏”而修,弃“筏”而行
——书法名家讲座第七讲:卢乐群先生关于楹联书法创作讲座侧记
题记:一位年逾古稀、满头华发的老人,却精神矍铄,锲而不舍,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他以丰富的学识涵养和颇高的书法造诣为台州书法乃至台州文艺打造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地,他用满腔的热忱和慈父的胸怀接纳并引领不计其数在书法中摸索前行的青年俊才。他,就是德高望重的书法名家卢乐群先生。今天有幸谛听他的讲座,并做些记录与大家分享,岂不乐乎!
应台州市书法家协会与王波名家工作室邀请,卢乐群先生于20141021日在临海市国贸大酒店四楼国贸厅作了题为楹联书法创作专题讲座。
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知无不言的胸襟是我恐怕也是每一位听众最深切的感受。他为大家详细讲述了楹联的前世今生。让我们了解到从五代时期的第一副对联(称之为桃符)蹒跚起步,到宋代对联进入厅堂,乃至后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楹联宛如一部书法艺术史在时空中穿梭。内容或取材诗歌名句,或移花接木,或即兴而作,无不体现书法者高雅情趣、审美意识。他提醒大家特别要注意楹联创作具备的几个特质:心闲意淡的创作心态,柔软而有力的线条,严谨而飘逸的章法,幽静而入微的品质,心有笔墨同时又要心存空白。
讲到楹联的气韵时,他说气韵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却把握着楹联的内核。他以文章、画为例讲解气韵。文章以气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词藻,而非佳作;再如画,气韵不足,空陈形似,笔力未犹,谓非妙也。他借用古代诗歌的读音的“平仄”韵律,讲解楹联书法楹联书法在相对平淡的行气中,通过笔法、结构关系入微至精。书法创作要求不以字害行,不以行害意,与文学中要求不以字害词,不以词害意有着同样的尺度与要求。
最后,他语重心长的告诉大家,楹联的创作需要我们多研读前人成功经验,多琢磨先贤的优秀作品,多在实践中探索,多在指点中前进,进而准确把握楹联书法的技法、气韵。然而,若想更上一层楼,还得丰富学识,提升涵养,汲取中华文化之营养精髓,博采儒道释等百家之众长。取得如此修行,方可以此为“筏”而渡。届时,就会深刻的领会到什么是随心而作,真正实现到弃“筏”而行。
讲座结束后,卢先生为大家现场创作一副对联“落笔千言犹细事,读书万卷要深期”,他一边创作,一边结合讲座的内容为大家讲解如何运笔、如何把握结构、节奏,如何保持好行气、体现韵味,并把现场创作的作品赠送给远道而来学习取经的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生班的同学们。之后,卢先生与应邀而来的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前主席朱关田先生一起为前来听课的学员们指点作品,他们二老对后辈们无私的关爱和精到的指点,深深的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也让每一位前来听课的学员满载而归。
课后音:
本次活动的组织者王波(台州书协主席):“为推动台州书法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创作实力,有必要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国内名家、大家,听听他们的意见,请他们为大家把把脉,指点方向,相信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再说,学习强调转益多师,多看多听多学,所以我们书协和名家工作室有义务为大家提供学习的平台与机会。近年来,台州书法涌现出了一批青年才俊,名家工作室从开办以来,学员也取得很大进步。今天,他们与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听课,对大家的成长进步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大家搭建平台,为台州书法的发展不遗余力,感谢朱老师、卢老师的支持,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学员黄元及(台州市书协副主席)说:“卢老师,是我们台州书法人的大老师,好榜样,他光辉的成绩,老道的创作经验、学养,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听说卢老师要做讲座,我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放下一切工作,前来聆听卢老师的指教。事实上,他的讲座融汇文学、历史、佛学、伦理,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艺术的综合性,让大家明白书法的功夫在书法之外,对已经多年研习书法的人来说,真的有如醍醐灌顶,我深受启发。很感谢卢老师”。
学员张强(椒江非凡书法培训中心主任)如是说:“听了卢先生的讲座,我加深了对楹联书法的理解,他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受益匪浅,他还亲自指点我的作品,让我茅塞顿开。真的很感谢,也很开心”。
学员江竞高(温岭泽国丹崖诗书画社秘书长)说:“今天得到朱关田、卢乐群两位大师的指点很开心。我深刻的感到他们精深的艺术修养,谦逊平和的为人态度,太让我们佩服了,不愧于人人敬仰的书法大家。”
台州市文联卢忠足供稿
20141022
                                                              
文章来源:台州市文联 编辑:秦毅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