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益群与他的诗书画之正道
去年,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记者与豪气、直爽的军旅书画家罗益群有了一面之缘,当时的他正在为首次个人书画展忙前忙后。2013年初春的广州,记者被邀请参加第三届广东省政法系统书法评选金奖获得者的“罗益群诗书画习作展”,有幸再次见到了他本人,伴着清茶、古筝,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深入、完美”的对话。
罗益群,号雪松斋主,1976年参军,戎马卅秋,官至师级,衔及大校,后转业至广东省委政法委,现担任办公室主任。记者问及雪松斋主的由来,罗益群深思片刻说道:“人们常常接受不了雪上加霜的考验,而‘松柏之志,经霜犹茂’,我们要学习、效仿的正是这一种品格。”罗益群对事业、对艺术的追求一刻也没有松懈过。
传家宝
说起与书法的缘分,罗益群说是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上一年级时,父亲拿出一本《帖式集成》,说是爷爷自己编著的线装书。父亲对他说:“你喜欢写字,好好练,能够练到像爷爷这样就好了。”因为年纪小,对书法还谈不上认识,但却就留下了爷爷很会写毛笔字的印象,罗益群说:“方圆十里,每当有红白喜事,邻里之间便会来借《帖式集成》。等到长大了,对书法渐渐有了认识,再拿出这本“传家宝”,发现爷爷在这里头倾注了很多心血,对书法也是颇有造诣的。”罗益群回忆说:“这本帖差点没了!80年代初调到广州军区当秘书,夜里跟着老处长踩着单车往返十多公里上书法夜校,想看看这本帖,打长途电话问父亲当年的《帖式集成》还在不在时,父亲说借来借去不知道借到哪一家去了。我极认真地对父亲说,‘请您无论如何一定要它找回来!’现在这本帖又回到我手里,我十分的珍惜。”令罗益群没有想到的是,爷爷留下来的宝贝成为了他一辈子追求的艺术。
军旅生涯的历练
当年,在村里担任民办教师的罗益群一心想参军入伍。到了部队后,他的书法基础马上发挥了作用。罗益群刚进新兵连时,指导员问:“你们新兵连里谁会写字,出黑板报?”罗益群说:“我很快把手举起来了,当时举手的只有我一个人。”后来罗益群的这次黑板报赢得了团里评比的第一名。第三天,团里的电影组组长就到连队里找罗益群,问他想不想放电影,当时电影可以说是唯一的文艺活动,罗益群很高兴地答应了。
罗益群说,在电影组的两年时间,感觉如鱼得水。因为放电影之前的宣传鼓动工作由他负责,这正是他的兴趣所在。每一天有什么好人好事,通过幻灯片(在玻璃上涂上广告色,用刻笔雕琢,透出来的光打到银幕上的放映形式)播放,当时团里的电影组还包揽了全团的文化宣传、环境美化、会场布置、标语口号等工作,这些工作让罗益群与书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罗益群为团政治处抄写文章,接触到了写作。罗益群向记者聊起当时曾向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投稿,广播出来后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因为书法和写作功底突出,他由电影组长直接调到师政治部组织科去做青年工作。在师里干了三年后,紧接着被调到大军区给首长当秘书,罗益群继续发挥着他对文艺的兴趣,调来广州后的第二个星期文章即被人民日报采用,他写的一篇名为《偷牛偷鸡都要抓》的评论文章让首长和同志们都感到非常惊讶,并且在文章发表后收到了各地群众来信,有许多读者表达了对这篇文章的认同,并希望罗益群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伸张正义。
谈到从部队转业,罗益群说他至今对于这个决定无怨无悔。这要说起一段伤心往事。十几年前,罗益群的两个弟弟不幸同时遇难,由于这场灾难,留在部队还是离开一直盘旋在他脑海,最难忠孝两全心,考虑到照顾年迈的父母,从国防大学深造一年回来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转业。作抉择的那段日子是最痛苦的,三天三夜没睡好。他曾创作过一首诗形容当时的心境,后两句是“梦里喜闻军号响,醒来恨是鸟啼声。”罗益群笑称,他是因爱生“恨“了。
“命运给我带来了挫折,但同时也给我开了一扇窗。让我在业余生活中找到了对诗词、书画的挚爱。”
“诗书画之正道”
走上艺术追求的道路,得先从拜师开始说起。罗益群告诉记者,培育他入门的有三位老师。第一位老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优秀经典作品。例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以及他的儿子王献之。“我现在所学的、所追的名家们都曾经取法王羲之父子”罗益群说道。80年代初,调到大军区机关来当秘书,罗益群每天晚上从8点到10点骑单车上夜校学书法,结识了他的第二位老师王楚才。当时学的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第三位老师是曾景充老师,罗益群任广州军区第一秘书处处长时,只要有点空隙时间,就跟着曾老师学习书法,作为紧张繁忙生活的调剂。曾老师虽然读的书不太多,但他研习书法的虔诚之心和诲人不倦的态度让罗益群十分感动,并深深影响着他追求书法艺术的态度。
“在我的书法道路上,除了上述几位老师之外,还有很多对我有过帮助教诲的老师,正是因为他们的培养,我走上了一条通向诗书画综合发展的正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在的海南书协主席吴东民。当年我参加中国书协函授的时候,吴东民主席正是我的导师。记得那时交作业特别不容易。我是写完以后把作业寄到北京书协培训中心,书协又将我的作业转到海南吴东民导师的手上,吴东民导师批改完后再寄回北京,北京书协培训中心再把作业寄回给我。我的作业‘游历了天南地北’,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吴主席当时批改我这些作业的真迹。两年前,在我出第一本书画作品集时,吴主席还为我题写了书名。”
“您为什么会在诗、书、画三方面都如此钻研?”记者问到。
“诗、书、画一起学,的确是件十分艰苦的事情,任何一项都需要用一辈子去追求,但我认为是很有意义、很值得。这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思考,这是唐宋代以来的文人书画家们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万万没有想到,在我转业时遭遇挫折,前后折腾了两三年,这段时间我没有选择出外游山玩水,而是用心跟着广州美术学院的方楚雄、周彦生和梁如法老师学画。两年后,我的第一幅美术作品《邻家蕉树》入选了广州美术大展,当年就加入了广州市美术协会。”
在学画的过程当中,有老师对罗益群说:“学习书画要看学养,一张好的作品,讲究书法入画,画中有诗。”
于是,罗益群动了学习诗词的念头。每逢周六上午就跑到广州芳村找一位吕君忾老先生学古典诗词。三年时间下来,罗益群说他从一个不知平仄、不懂韵律的人变成如今这样初步走上诗词的正道,多亏了吕老先生的悉心教诲。除了诗词、画画,一得空在家罗益群就会提笔练习书法。那段时间,罗益群说“一点也不觉得累,感觉很快乐,很充实。”
著名书画评论家李招培这样评价罗益群诗书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追求:“兼具书法家、诗人和画家的益群书法中体现出来三气,即正气、大气、书卷气,三气相连,神凝于气,气溢异香。由此而使作品自内而外洋溢出来的文化气息,是一种艺术格调。格调是动情见性见神的东西,是艺术大道的暗示。”
追求完美的人
参观完个展后,记者跟随罗益群来到他的办公室。走进办公室记者发现,办公室堆的都是一摞一摞的文件,没有任何与书画沾边的东西,甚至连简易的文房四宝都没有看见。罗益群看出来记者的疑惑,笑称自己的办公室少了点文化气息,连休息的地方都被文件给霸占了。
罗益群对待工作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在军队的三十年可圈可点,对待首长交办的任何工作都是高标准、讲效率的执行。到了地方,政法委办公室主任的职位是众所周知的“忙差事“,工作时间都置身于文山会海之中,事无大小,他都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处理对待。所以,对罗益群来说办公室就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地方,不能有太多的事情分心。
工作以外的时间,在家或者朋友的工作室,罗益群便会拿出最自由、最放松的状态来写写画画。
罗益群填过一首词这样写到游玩白云山的情景,“南州深处桃花涧,盎然春意看人面。蜂蝶觅香踪,水光摇影红。年华如可造,不放朱颜老。花谢胜花开,春华秋实来。”豁达的心境跃然纸上,人如其文,字如其文。而“昔日金戈铁马,今朝翰墨丹青”,这首罗益群的自撰联有着对过去戎马生涯的追忆,更有着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们始终相信,罗益群将在他的诗书画艺术正道上义无反顾,成就“三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