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彭小楷书法中的气韵
杨彭临帖,心摹多于手摹。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些帖他甚至一次都没临写过,硬是看出来的。80年代,杨彭得到了一本明代王宠的小楷字帖,他一下子就被那左顾右盼的字体给吸引住了。30年间,杨彭一直把字帖带在身边,反复地欣赏、把读、揣摩、领悟。硬是把字的笔势、风格、趣味看了个明明白白、烂熟于心以后,一挥而就。
杨彭说,不管写什么字,重在写出字的神韵。“神”是什么?“神”是涌动在字里行间里的勃勃生气,是生命的动能。“韵”可谓是音有尽而意无穷。“气韵”二字犹如禅机,只可体验,全凭领悟。自然和谐,流畅舒展,就是气韵生动的直接体现。杨彭认为,气韵的把握全凭艺术家个人的修为,只有当品格、学养、功夫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气”才会有“韵”。气韵是艺术家长期涵养的结果,大多神逸之品都是在神情真假、飘忽之间完成的。字不在乎写了多少年,也不在乎临了多少帖,关键在于你读了这些帖之后,能不能给你留下什么。如果每次都有收获,不断地沉淀之后,那就是积累。
杨彭写小楷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他对书法整体的研究和临习,却已有四十年的时间。杨彭初学书法,上手就写篆书,然后是隶书。他认为,学书法不一定要从楷书写起,篆书和隶书都是较为工整规范的字体,但他们却很高古,学书者眼界要高,起步要高。而在临帖的过程中,却可以交替进行,相互领悟。
杨彭的小楷得益于王宠,从王宠中来,又从王宠中走向高古。王宠的小楷圆润丰满,法度严谨,既有魏晋楷书的朴原神韵,又有篆隶中的自然之趣,这些都给杨彭的小楷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王宠小楷的结体以拙取巧,字势于严正中见欹侧,抑左扬右,给人以视觉上的对比。王宠的小楷短撇长捺,横折多园笔,将笔势向外拉,力度十足。撇短,有收缩之感,捺长,则舒展大方,圆浑劲健,空松灵巧,外实内虚,含蓄深沉。王宠小楷的章法则纵有行而横无列,虽字字独立,却又彼此照应,血脉相通。字与字,行与行,偃仰相背,穿插避让,给人以不激不厉,清静绝谷的感觉。杨彭说,他与王宠的小楷很有机缘,细观杨彭的小楷,清新秀丽,不温不火,拙中有巧,禅意深含。
杨彭说,小楷写的就是一种文人气,写的是空灵。有数亦无数,太有数则板,太无数则妄。好的作品会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越看越有味,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深不可测。一眼就可以望穿的作品,犹如白开水,淡而无味。
杨彭生于古都彭城,个性中秉有楚地的精明和细腻,这使得他对古人小楷有着天然的亲和。近年来,他广阅历代小楷中的精华之作,感悟从其深处涌出的摄人心魄的东西,无论是魏晋遗韵,还是唐楷书风,他都能从中找出让人心动的东西,哪怕是一点一划,一个笔势,以丰富自己的艺术风格。写小楷之难,难的是小楷必须精致、精到、灵动和随性,其技术要求远远大于其他书体。而个人先天的禀赋又要远远大于后天的技术修为。当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修为得以结合时,他的笔下才能流露出精彩动人的小楷作品来。在杨彭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修为完美的结合。
杨彭的心很静,静的让人吃惊,虽年已近六十,常年刻印眼睛受损的厉害,但他仍十分喜欢写小楷,每每创作皆有新意,而且创作颇丰。杨彭极能沉得下,每次创作总是神情凝聚,一坐一天。他形容写小楷犹如打坐,来不得半点的杂念。如果说杨彭写王宠是他作品中秀丽的一部分的话,那么他今天的小楷作品便显得更加地古拙而厚重,更悠远,更令人寻味。杨彭属于一个在艺术上不安分的人,他善于不断地突破自己的现状,去走向另一个高度。他说,一个人的作品如果老是一成不变,那他的作品就没有生命了。随着杨彭眼界的提高,他现在更喜欢敦煌写经的率意,钟绍京的妍媚,钟繇的高古,王羲之的雅逸,王献之的开张,文征明的挺拔,黄山谷的疏放,这些都极大地开拓了杨彭创作的空间。
杨彭是刻印高人,全国闻名,方寸之间谋篇布白当是行家里手。那个拿刻刀的手使得他写出来的小楷在充满质感的同时,有有丰富的细节,将气息雅逸的晋唐风格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巧妙的嫁接,显示了杨彭出入经典、融会创新的能力。杨彭说,真正的书法高手在民间,是那些不显山不露水的思想者。中国的小楷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从汉末魏初算起,经历了无数的朝代,丰富多彩的流派和风格,承上启下,开创了一代又一代书风。我们置身于这样一个艺术的海洋里,高屋建瓴般的领略、欣赏古人贤达的精品之作,无疑是道精美的艺术大餐。
40年书法艺术的学习,使得杨彭有着比着常人更超前且更理智的思想,使得他能游刃有余于狂放与精谨之间。读杨彭的小楷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他崇尚传统,秉承传统,妖媚中不失法度,率肆与精谨并行,这是杨彭走向书法高度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