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心得 甲午立冬焦建华
我爱好书法,也常以小记以为之。或几字或几句,以为得其法。书宜博取,言宜广涉,友外出学习常以经论告之,师友常以批之,听耳入心,总之言语。
书家重广,各抒己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切记盲人摸象,偏于一家,书之取古,忌于追今。可能我比较喜欢守旧吧,今已电脑时代,代以笔墨,记下来更方便了,于是记以心得。
一、 法之于笔,法之于字。
谈书法不能离开法度,至今也是延于古人之法不能创新。一笔之出无非“起、运、收”而已,但奥妙无穷,乐于其中,就如同音符一样,变化无穷,得于众人求之无以类同。现在都表现为综合艺术的舞台,书法也是,今日临习又有偶得,以记:常有人听说八面出锋,字之宜古,在比较当中发现,各种字体当中的起收笔用的原来是笔的位置不同,才出现了各种想不到的效果。前有人说我起笔不行,我观察了,改进了,可收笔又出现了问题,我自己也觉得,可长时间不能得改。今日猛然醒悟,是“运之毫端”“猛然驻笔”“回锋应带”……,体悟结合吧。
字法以结字为主,千碑千面,可以笔法与字法互换,感悟用笔与结字的关系,我临《出师颂》后,理解为其贴笔划如此厚重,可为什么通篇却不显臃肿,妙在结字。临何绍基的颜楷,发现他如何寄情于楷书的。让人喜悦于怀。
二、 清者自清,浑者自浑。
友之习言以诲,我异解析。习书常以清晰版本为好,笔法尽然,然则习之后亦有病,变得所谓俗气、媚气,所以从之明师更为重要,另外是自己的感悟和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线条美,我毅然喜欢古朴流畅的线条。清晰易把我们带到一个法度严谨不可逾越的境界,这是其优势,但也可束缚于已不能雷池,所以要择其优而略其病。
当我们理清字的基本笔法时,就像胡立民老师说“作为一名书家,当法理烂熟于心,手段烂熟于手时,情感的表达和发挥,并非是法的安排,而是人性的驱使才行……”,我读过,后友从京带书以赠,帖之不以清辨,然则更给人以余地,我习之得以“浑”之妙,顿感情怀以至,更能达情畅意。“清”“浑”自辩,各有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