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孙寿中:笔追宋意的书韵人生

孙寿中书法网 11/21 13:18
 

书法家孙寿中:笔追宋意的书韵人生

1129,“笔追宋意”孙寿中书法展将在南京九华美术馆如约开幕。此次书展, 寿中向观者展示涵盖行书、楷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有扇面、册页、信札条幅等多种形式的书法精品50余幅。其中既有气势磅礴的大字草书对联,也有精雕细琢的长篇小楷,还有行云流水般的行书手札等,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目光,逡巡间,也不免对书坛中杀出的这匹“黑马”新奇若鹜的探究一番。

古人常用“废纸三千”、“池水尽墨”来形容书者所下的巨大功夫。当下,寿中兄对书法的痴迷和对古代法帖的苦苦摹习,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初冬时节,当凛冽的寒风在六朝古都南京乍起,寿中个人书展恰如一抹暖阳,涤荡在人们的心头。

与寿中兄相识,同在一个军级大院里供职,是出门不见抬头见的战友。那时候条件有限,夜阑人静,简陋的斗室,每天两三点钟依然灯火如炬的,总见他在用功挥毫习字。熟视有睹的我们,对此动容之余,更是佩服。

寿中兄自幼生长于江苏淮安。在这寓意“淮水安澜”的地方,京杭大运河从境内穿过。发达的漕运,使其成为一座沟通南北、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人文荟萃育孕了厚重的历史地位,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戏剧大师王瑶卿,一代伟人周恩来……名人辈出,沧桑如诗。这一片着了性灵的风水宝地,气场宏大。浸润于如此丰裕的人文语境里,寿中兄自足自适,高蹈远引,眼中是云蒸霞蔚,心里是一片清虚与澄明。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于寿中兄而言,此中真意 ,心驰神往,夫复何求?

    有情观鸟啼深树,无事看风扬落花。如今已供职于江苏省商务厅的寿中兄,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便只有眷顾这方小小天地了,澄怀观道,随遇而安。自20142月,他的“商务之梦”个人书展一炮打响,接二连三的作品展使得寿中兄的书艺人生变得格外敞亮——只要伫于案头,那飞扬于笔端的墨彩,就会在瞬间将其与沉湎于形而下的趋利务实之辈划出一道鸿沟。 

    寿中兄每每念及,年幼时,在父亲的监督下,吟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在炕桌上铺纸写字。父亲的要求无非是要他把字写稳,把人做正。事实上,自从初次弄翰,寿中兄便再也没有离开过黑与白的笔墨世界。书中无日历,寒尽不知年。数十年间,废纸何止三千,那被涂满、揉皱和被不断丢弃于废纸篓里的,是稚嫩,是浮躁,是少年意气,是肤浅的青葱岁月。

    少年寿中以汉隶入门后,其在晋唐法帖中又游弋多年,奠定其行楷基础,再后来以怀素、孙过庭为宗,奠定了草书基础。在进入脱帖创作过程中,他的楷书在传统楷书中加入米芾的用笔及王铎的取势;行书则中规中矩从其楷书自然演变而来;草书则大量融入黄庭坚及祝枝山的笔意。总体看来,寿中的书法受宋四家特别是米芾、黄庭坚的影响至深,悟得雄强劲健、洒脱豪迈、行云流水之唐宋法度,始终醉心不已。多年军旅的研习、修炼,使寿中先生圈子也在不断扩大,书法艺术也是别开生面,与日俱新。沉浸在对宋时墨迹法帖的深入研究,他时时用心体悟,特别是对“米黄笔法”的深刻领悟,并由技而道,心摹手追,娴熟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形式,在劲峭之中展示轻柔与清逸,在稳健之中蕴含雅逸与恬淡,让人久视弥珍。或许从书海帖派中汲取了太多的烟云水气,他的书法开合有度、呼应自如,疏密匀称,平和简静而又恬淡清纯,空灵飘逸犹如野鹤仙游,笔势遒劲舒展,章法严谨多变,神采与形质兼容,富有含蓄温婉、刚柔相济、中庸和谐之韵致。

    当年苏东坡也把书法看作是一种娱乐,一种游戏。“作字于静中,自是一乐事”,苏轼认为: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奕也。寿中兄深以为是。澹泊的心境,豁达的心胸,宏敞的心量,使他在泼墨之间始终神气怡然。每当灵感与激情袭来,纵笔挥毫,便是满纸云烟。在寿中看来,碑可强其骨,帖可养其气。他固守着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语境,着重强调书法点画的质感,注重章法和视觉的冲击,以惊人的化合能力,以及由此流露出的散逸跌宕之气势,常常为书界同道所赞叹。

    欲成为一个纯粹的书法家,必须广泛涉猎各种字体、各种书法风格,并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进行取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的风格又必须经过不断的自我否定。书法水平的水涨船高,就是在如此反复否定中逐步实现跨越。寿中就是这样一个博读广识、善于“以学养书”的人。经过多年的沉淀,他所创作的内容大多以诗词歌赋等国学内容为题材,其以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及老子的《道德经》为创作题材的楷行草三体长卷,最长的有数十米, 无论从结字、用笔,还是整体气息,都以较深的学养作为支撑,笔下既有功夫又见神韵。

寿中兄说,自己不愿重复古人,更不愿重复自己,在不断告别古人与过去的过程中,他试图重构自我的书写方式,并以此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他觉得,在中国书法的深沟大壑之中寻找一条契入历史遗存的甬道,那才能真正的获得书法真谛。

祝福找寻书法真谛的寿中兄越走越远! 唐占军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