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中寻找心中的闲静

在书法中寻找心中的闲静

 

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有多少人在进行书法创作?人们为了什么研习书法?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究竟应向何处去?天生爱好书法的我,不自量力,一直在苦苦追寻……我不能完全寻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以及传统书法发展的道路,只是在书法中寻找着心中的闲静……

我是从5岁开始接触书法的。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物资还是相当匮乏的,那时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是没有多少玩具可玩的,我更多的时候是跟随爷爷出诊(祖父是老中医,在中医药方面颇有研究),看着他“望、闻、问、切”,“辩证施治”,毛笔开药方,童年的我感到很惊奇。

“我们都用蜡笔、铅笔写字,您这软软的是什么笔呀?”

“这是毛笔,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用它按一定的规范写出的字叫书法。”

“那什么叫书法,什么叫规范,我能写书法吗?”

一连串幼稚的发问与爷爷认真的回答,使爷爷在无意中发现了我内心潜藏着的对书法的好奇和兴趣,爷爷成了我书法学习的启蒙老师,我也从此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没有字帖,更没有教材,大多时候是跟着爷爷拿个树枝什么的在地上画,至于用爷爷自制的毛笔和花二毛钱去供销合作社买瓶墨汁,那也可以说是相当奢侈的。到了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在我们村小学负责教学的孙本森老师给了我一本柳体的《中学生字帖》,那真是如获至宝,发疯似的边往家跑边喊着“爷爷、爷爷,我有字帖了!”从此,我几乎利用了同龄孩子所有玩乐的时间去临习字帖,也不知写了多少遍,到上初中时就能在很多需用笔墨的场合一显身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加之多年的研习,我渐渐地对传统书法有了更多的认识。从“二王”父子至今,历代书法家辈出,灿若繁星,然而书作各有各的意境,各有各的新意,雄浑敦厚的、清雅俊秀的、温润灵动的……即使师徒之间也很难有绝对的相同之处。现在学习继承传统书法,认真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碑帖进行系统的临摹是非常必要的,待时机成熟再转临他家。只有广习博学诸家,在传统中反复进出,才有可能推陈出新,自成风格,达到至高境界,其实“历代大家都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功夫与境界,达到自成一家”。

1992年我大学毕业后到医药系统上班,工作之余对书法研习的温度有增无减,并养成了读帖的习惯,经常涉及魏碑、隶书和小楷,并逐渐懂得在书法研习中陶冶性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对我来说,爱上书法,学习书法,有着太多的愉悦和感悟。对书法的研习,不仅使我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使我面对诸多的人事纷扰和人情世故,显出特有的淡定和坚强。书法给了我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喜与乐,更给了我充实的生活和精神寄托。在一个个对立而统一的矛盾中,感悟新的启迪;在黑白浓淡、疏密方圆、提按顿挫之间制造矛盾,化解矛盾,尽情地显露表达着自己的审美感知和艺术理想,深深地享受着书法带给我的人生百味。

我崇尚书法中传统的平正。平正是本,平中见奇最难。创新离不开脚踏实地的继承,新观念更代替不了真功夫。任何侥幸与自傲都是徒劳的,任何不按事物发展规律的操作都不可能真正步入艺术的殿堂。我崇尚欧阳修的“闲和严静”,追求书法中的闲静淡定、平和规矩,喜欢按部就班,并愿在探索求真的艺术道路上与寂寞为伴,与黑白魂相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思索探究,追求淡定宁静的境界。

其实走上书法这条道,就意味着要摒弃功利思想,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凄凉,在黑白魂之间摸索探寻。有了他念就会影响你在书法艺术宝库吸取养分的速度,延长你成长的时间。现在,书法道路上的“修行”者何止百万,但真正功成名就、安身立命者又有几人?更多习书者只是将书法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只能是工作生活中的一种调节剂,只能作为一种丰富自己文化修养的方式和手段。成功的比率既然这么小,我们又何必苦苦追寻呢?其实成名非名,非名未必不名。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愿所有同道人在书法道路上感悟和体会吧!

 

 

张玉奎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