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 2014年12月1日-----5日
展览地点: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艺术楼京师美术馆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媒体支持: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画网
凤凰书画网
【作者简历】
龚任界,1971年出生于福建霞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访问学者,福建地方文化资源中心书画研究所所长,福州市中青年书法家协会鉴藏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书画创作与研究。书法以行书见长,书风灵动飘逸,意韵生动。取法二王,唐宋及明清诸家。绘画创作以花鸟画为主,格调清新雅健,寓诗于画,题材丰富,设色明艳。
编著出版:
《没有着色的意象》诗画集
《林纾书画集》
《任界画语》
《龚任界书画集》等数种。
展览现场



















展厅作品欣赏










龚任界国画作品欣赏




















龚任界书法作品欣赏











阿 界
﹁徐斌
如果二十年前别人向我提起龚任界,我一定会学着霞浦话喊他的小名“阿界”,然后说:“我熟!我们是最好的同学。”
那些年,由于还有书信这种媒介的缘故,我们时常在各式各样的信纸上交流对艺术、人生,甚而古今天地的看法,有时也有私密的话语,但随着通讯的发达,似乎时刻可以联通,反而难以顺畅表达了,有时甚至一年也不会联系一两次。但我知道,我们终究曾如“男闺蜜”般无间,一定还是那么息息相通。
他在北师大访学期间,忽然用微信发来几张写生的花卉,墨气淋漓,生机盎然,似乎看到花丛的摇曳和泥土的气息,我心一动,不由得赞了几句。我说你这种画风在当今画坛是非常难得的,他问我怎么说?我说,如今世人画画,多为成名,而后卖钱。要早成名,必然走捷径——“形式大于功夫”,讲的是夺人眼球、讲的是标新立异,要的是卖相。唯独少了千年传承的人文气息,及对天地万物的关怀和体悟。美则美矣,孰能亲近?而我在你画中闻到了草木香!
阿界在与我同学时,就对写意花鸟有独特的灵气,看他作画的过程真是享受:用笔轻灵,痛快淋漓、随类赋彩,很得白石神韵,和他当时一板一眼的书法真有天壤之别。
九十年代,阿界的诗歌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他的诗意象万千,最轰动的是一首“娟”,那时化了不知多少人的心。以至于大伙一见到他就喊起来——“娟”!我不知道那时他心中的“娟”是谁,也许只是存于心中的念想吧!从那以后,阿界的画多了诗的意味。后来更涉足“黑白画”,他用夸张的造型、冲突的对比、晦明的物象,把诗隐喻的意象在黑白的方寸世界里营造出来。那时他就在全国各种诗刊上为众多诗作配画,渐渐地结识了当代诸多著名诗人,从不同流派的诗歌里汲取大量创作元素。与诗人的频密合作,成就了1999年的诗配画《没有着色的意象》。
而他创作主轴始终放在写意花鸟画上。阿界于写生最勤,榕城四季花木繁茂,各色奇花异草为他提供了天然的描摹对象。北上期间,又遇见不同的花木,画笔所及总给人一股生机,带着露、带着汁、带着馥郁香醇。几年临习,他的花鸟画逐步摆脱了齐白石的笼罩,题材也转移到不为世人所重的舶来洋花使观者倍感亲切的同时又增添了几分新奇。
阿界的书法与绘画齐头并进,始终秉持对二王、杨凝式、米芾、王铎等少数几个书家名帖的深度临习,心无旁骛,力图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线条呈清迈之气,结体现块垒之形,安置妥帖,寓动于静。这种不讨巧的功夫,现今已难见诸世风了。近来书作空间感进一步增强,自然流露出苍古的意味,这真是我没有想到的!尽管我曾对他一板一眼的写法并不认可,觉得不够性灵,如今却要对他说,你是对的!
我们最近的交谈中,他常提及“担当”俩字,谈到当今书画家应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咋一听,好像有点“大、空”,但我知他是认真的。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振作写意花鸟,反映时代精神;如何端正书风,使其不坠油滑习气,是每位书画家理应仔细的思考问题。
读龚任界作品有感
虞晓勇
龚任界副教授是一位才情很高的书画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书法专业的国内访问学者。2013年,经一位朋友推介,我与任界兄有了第一次接触,他虽不善言谈,但为人实诚,且从面相看他一定人缘极好。通过进一步了解,我逐渐知道这位老兄不简单,他涉猎广泛,知识渊博,书画之事大多可以信手拈来,且对于岭南学者林纾先生的书法具有深入的研究。通过一年多的接触,我与任界兄从相识到相知,他的修为也愈发让我佩服。此次,任界精心准备了数十件书画精品在京师美术馆举办个展,并准备将其付梓面世,这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艺术家而言,敏锐的观察力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感。任界喜欢古典的东西,典雅、朴实、本色是他最感兴趣的词眼。他所关注的作品也大多具有这样的特色。在书法创作上,任界取法王铎和“宋四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于前贤的法书名作曾经下过不少功夫,无论字形塑造,还是在笔画的细节处理上,都能够看到他对王铎等人的悉心揣摩。但任界并没有一味地死效死拟,而是在创作中较为自然地融入了自家的主张。任界精于花鸟绘事,他的作品墨气淋漓,文气盈盈,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有较足的生气。这种崇尚文雅的艺术主张,在他的书法作品同样可以觅到。以他的王安石诗轴为例,全篇取法王铎,体势奇崛、笔意厚重。但可贵的是,任界在保留王铎笔意的同时,增强了行笔的灵动与秀逸,并以此体现自己审美追求。任界这种推陈出新的艺术手法也是我所赞同的。当代许多书家力求“创新”求变,殊不知“新意”自生于古法之中,更纳藏于自家胸襟之内,这也是我喜欢任界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任界的艺术道路一定会走的更远,我的理由在于他不仅具有很好的艺术素养,更有一份扎实的治学之心。他研究林纾有多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而且思路清晰,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新成果出版。这种研究对于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很苦的差事,但任界却能够乐之不倦,每每与他谈起这个话题,他都有言之不尽的感受。任界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作访问学者的一年期限将满,这个展览和书册也是对其研究的最好总结。我祝贺他,并期待他有更多佳作问世。
生意活泼笔底情
——龚任界的写意花鸟画观后
黄映恺
晚近旧学衰靡,人心躁动,世智多逐物忘道,汩汩于欲,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因其绘画新造要求之高、之难,继踵者常视之为畏途。故能笃志笔墨炉锤者,已为少数。加之此类画尚需诗书文章之功、性灵气度之涵养,其中精擅者,更是寥若星凤。审视现状,我们在扼腕叹息之余,极需那些直面困境和迷茫,勇猛精进、敢于挑战的画家。龚任界便是这样的一位践行者。
龚任界是一名高校的美术老师,他不汲汲于艺术之类的虚衔。多年来,他临摹、写生、读书、写字,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观察画坛创作的状态,试图通过自己所建构的美术史经验去寻找写意花鸟画的表达,在陶淑心性的同时,对当下花鸟画的笔墨和人文的缺失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回应。他的画循正道而入,承绍明清传统写意画的精神意趣,不偏驰于中西融通创新之途,单刀直入画学之源,心性朗阔,灵观道养,以大块文章为师,淬砥笔墨,然后济之以学问,从容造境,其画之精神气格,磊然而不流于邪妄甜赖,沉酣流荡而意趣自足,虽笔墨有工拙,然体法皆备,可知其渊源出处,意与前人遥接。
他的画,大多都来自写生素材的积累,画了不少当下画家很少关注的动植飞潜,有本土的,有西洋的,能叫得出名字的和叫不出名字的,这些花草的物理、物事、物情,画家用一颗观照宇宙生命的初心,去体验,天人交感中,领悟生命展开的节奏,惨淡经营中,迹化为笔底世界的生意活泼——诚如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言:“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龚任界的画,善于运用不同的构图、不同的笔墨语言去表现一组花草不同的生命状态,并且尝试着从精神层面赋予花鸟图像以社会学意义,在此,花鸟成为精神隐喻的载体,传递着画家对社会生活的现实思考和精神关怀。画面中 “世界的真实”和“生命的真实”得到强化,充盈着清新蓬勃的气息。这种“真实”的表现,虽然在笔墨形式上,似乎离明清写意甚至是民国花鸟画的传统笔墨未远,但在精神实质上,却可隐约窥探到宋代 “写真造境”之时代绘画趣味的呈现。画家在 “一吐胸中块垒”之时,在深层意识中保留着对“物”的客观真实的迷恋,以意驭笔,以理驭情,而这正是写意画在畅然援笔之时的难度所在。
通览其画作,任界的画有的清丽明快,有的率意沉辣。画面水墨丰润淋漓,又能寓书作画,时时见笔,作品中流荡着一种水、墨、色互相撞击交融而产生的朦胧而透明的韵味,南方和煦的气候和草木的色泽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传达。在赋色上,他努力去真实表现大自然花草的灼灼其华,夭夭其姣。尽管他的用色有时不避明丽,但格调轻快不俗。在他的绘画世界里,似乎花草含情,暗香浮动;鳞羽起舞,飞潜雀跃,大自然的生香活色、生命的真宰淋漓,昭然纸上。
上世纪初,社会进化论炽盛,风会所归,画学亦为之披覆。故陈独秀、康有为诸公力倡“革命”之说,盖以西学之长衡之吾画学之短,以庸俗之进步论来替代绘画创新。许多画家面对写意画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笔墨传统,对其拓展空间抱有深刻的怀疑,继而丧失拓荒的自信和勇气。在绘画“现代性转型”的认知框架下,有的采用妄自菲薄的态度否定传统,有的用粗暴肤浅的中西融合的方式,绕开了这一画学审美创造的正途和要面对的壁垒,完成其对传统写意绘画的所谓“超越”。而究其过程,传统写意的笔墨和人文精神,没有得到深度的传承。我想,龚任界在写意花鸟画上的努力,体现出青年画家面对绘画历史坚定的传承姿态,并且在此基础上去探索写意花鸟画的新可能。对于当下浸趋衰途的写意花鸟画来说,传承的意义有时比创新更为重要,传承本身便包孕着创新。而这正是画家龚任界作为个案,所提示出的意义。
对于任界来说,或许他不必过多关注如此宏大的价值问题。但他让我看到了他在历史和现实面前所展示出来的笃实态度:不迎合、不取巧,做自己。他享受着自然给他的无量美意,享受着笔墨优游之际给他带来的精神快慰。而这样的画家生活,便如佛家的无漏之境,自在澄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