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糅合·刚柔相济---以魏碑书《正气歌》

                        动静糅合 刚柔相济
                                       以魏碑书《正气歌》
                                                   王炳光
      文天祥的《正气歌》,可谓千古名篇。我尤其喜欢其中的两句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这也是文天祥的内心写照: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时世危困,节操显现,名垂史册。
     《正气歌》全文三百字,读来感人;手写心读,更是入心入肺。我选《正气歌》为创作内容,也算是对前贤的一种追念。壬辰腊月,夜深人静,乘兴之下,我以魏碑书体进行创作。拙作以四条屏(安徽尺八屏洒金色宣)来营造一种古朴、宏大、雄强之气息;用笔方圆兼施,结体追求跌岩起伏,奇正相生。《正气歌》全文内容与形式力求相互映衬。
      大凡学书者都有感受,魏碑作品易写板滞,或是写得剑拔弩张。故,拙作以《石门铭》为基调,略参行隶笔意,“纳帖入碑”使之更多一些表现内涵,增添一些作品的灵动气息和魏碑的古朴张力,使之有一种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纳帖入碑”是我临习魏碑楷书中的一种尝试,在用笔上尽量去除石刻之囿,求得运笔间使转自然之意。在审美中,意图取《石门铭》疏宕起伏的章法和字势多姿的变化及《郑文公》的平和端庄与圆融浑穆的篆意相结合。前者动,后者静;用笔上前者方,后者圆。动与静,方与圆的揉合,以达书法的和谐之美。
   “纳帖入碑”可谓是动静相互、刚柔相济。魏碑有利于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增加字的节奏和力度,但容易造成字的呆板。行书书写便捷,有利于字体流美飘逸洒脱却又容易坠入媚俗。而“纳帖入碑”可将二者结合,扬长避短。我师,徐良夫先生常对我说:“刘勰《文心雕龙》提倡‘神与物游’‘神思方运’,孙过庭《书谱》提出‘翰逸神飞’‘神融笔畅’。从直观感受到规律性认识,从典型符号到个性特征,从视觉层面到精神层面,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有畅其神,能悟其理,书道重在‘悟’字。”现在我慢慢知道,创作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悟”尤为重要。
      我学书师从书法家徐良夫先生,初学唐楷,曾临习过柳公权,欲得其精谨;写过颜鲁公,以得其宽博。后我的楷书更多的是得益于北魏的摩崖刻石。即郑道昭书的《郑文公》碑和王远书的《石门铭.》。
       我喜欢魏碑,喜欢她那种大雅的隶意,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拙朴童稚的造型。还有那种“流中有动,动中寓静,巧中有拙,柔中有刚”的妙意,这正是自己学练魏楷之宗旨。
 
                                       壬辰腊月 初稿于怡情斋灯下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