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用笔千古不易”的双重性

 

用笔千古不易的双重性

                     王炳光

大凡对书法有缘者,无不知用笔千古不易这一论句,然,后人往往将其用笔仅视之笔笔中锋这一笔法的根本大法来理解, 实则其内涵不限于此。

用笔千古不易一语,见于赵孟頫的兰亭序十三跋,其文有这么两则: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两则跋语都谈到了用笔,上下则的用笔是各有含义而又相互有机结合。上则之用笔指的是要正确驾驭既富有弹性又富有柔性的毛笔,令书写时能心手相应,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笔毫的弹性和柔性,以弹性出骨力,柔性出变化,但我们尚是能从其中找出一些规律的东西来,是有其不可不遵循的根本大法。如中锋用笔,方圆用笔等等。这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对立统一,辩证地发展着,才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笔法。

我们在作书移动笔毫时,这时笔毫就不再保持最初静止时的圆锥状态,而且主毫的尖点和笔管的圆心点也不再保持最初静止时在一条轴线上的势态。笔毫的硬软,在书写时笔毫程度不同地,有规律地运动,这是毛笔的自然特性,根据这一自然特性,在书写时,就必须顺着这一客观存在的自然特性,因势利导,否则断难用之。我们无论是书哪一种书体,无论是使用哪一种毛笔,都必须因势而用之。故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也包含因其势而用之这一用笔原理。

总之,用笔千古不易的用笔是有双重性的。一是指正确使用毛笔必须顺从毛笔和点画本身存在的自然特性,因势利导,最佳发挥笔毫作用的用笔原理。一是指点画用笔的原则,即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中锋用笔),要求每一点画书写呈立体感。不论方、圆笔、出锋、藏锋,或中锋、侧锋,都要求呈立体感。这两种用笔原则的有机结合是不可分离的,亦共同千古不易的。

附:此文章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1997)。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