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久路远
--赏忠之先生《翰墨心路》
当我收到忠之寄来的作品集时,我彻底被视觉上的冲击震惊了。封面采用了当下流行的仿古黄,但是颜色不是低沉的老旧,而是给人耳目一新。他的这是一本书法篆刻作品集,书名我是很喜欢的,叫《翰墨心路》。文雅涛涛,气势磅礴,也特别符合这位朋友的性情。从书名上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行者,为了梦想,从大地湾一路西行,彳亍在丝绸之路上,沉思于西子湖畔,激扬在广东中山的书画院里!
丝绸路上
2004年,我们一同毕业,但是没有一同前行。也许是由于梦想的缘故,我继续秉承家里的书香传统,为名义上的“光宗耀祖”谋取功名,忠之没有。
他选择西行,在酒泉深造。
那些年我们通讯还没有现在通畅,我们常常用书信联络。距离是远了点,但是心越来越近。他是个能吃苦的人,这一点相比知道的人都有目共睹。在酒泉学习的哪些年,虽然他的书法在我们看来已经很不错,但是没有专业系统的学习过,还是一些野路子。他来信说,盲目了!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承重于不知所措。为了梦想,他带着老父亲的嘱托,日夜勤学,笔耕不辍。他还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法的美性,他硬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书画装裱。这个在我看来是一个大工程,但是他获得甚多。
三年求学,举办了两次个人书法作品展,无数的奖。这些在少年时代给了他或多或少的鼓励,我常常羡慕不已,他老是摆摆手说,虽然这都是汗水,但都属于过去。这句话后来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毕竟他曾经那么的桀骜不驯。但是在书法艺术上,他从来没有过自满,一直谦逊的像个孩子。
西子湖畔
三年学业结束后,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进入酒泉市群众艺术馆工作,同时又开办了自己的书法工作室,开始教书育人。期间不断地出去学习,以此来提升自己。
那会,他显得那么风平浪静!
2008年的西安之行,完全颠覆了他以前对书法的观点。那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次学习,他报名参加。在学习过程中,他得到了许多书法大家的点评,包括钟明善老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他就想到自己必须在学习。
2010年,他选择去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我是一万个的支持,毕竟书法艺术需要在视野上的拓展。作为中国书法的最高教育学府,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惊喜,在去之前,我们都不得而知。后来的结果出人意料,他离开的时候硕果累累。他是那期里基础较为薄弱的,刚开始不得不自己给自己开小灶,努力再努力。求问同学,求问老师,求问一切能为自己书法带来进步的人。这就是他能在中国美术学院惊恐走进去,惊喜走出来的最主要原因。
梦想属于永远属于谦虚的人,属于敢于拼搏的人!
中山书声
再后来的故事就越来越精彩了!
在中山,人地两生的地方,经过努力成立了自己的书画院,也就是现在已经很有规模影响不小的方修书画院。在书画成立初期,他真的很辛苦,直到今年的一次夜谈上他告诉我,在自己刚开始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打地铺打了一年半。在说道这里的时候,他显得很平静,但是我已经泪眼泛眶。说真的,作为朋友我有些心疼。
不管前面的路多么的坎坷辛苦,都已是过去的点点泪痕。
如今的柳暗花明,正在向着明天的朝阳。
在中山,他已经有很多的“郭氏弟子”,这也是他最为骄傲的一点。他说他可以无功无名,但是不能让学生误入书法。
现在,他的书法事业还刚刚起步,但是他依旧奔波于各个院校,即使是义讲。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教书,重要的是他育人!带学生去敬老院送春福,看到那组照片,我觉得这才是艺德。
为了自己的梦,他走过很多地方,每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把关于书法的东西翻个底朝天,再细细记录下来。真的是有过忠之的地方,在博物馆里就有他的脚印!
很想去他那里看看书画院里的一书一桌,和他叙叙旧,喝喝他常常提起的从云南带回的普洱。
书里书外
《翰墨心路》是他的第二本书,对于书法我还是比较外行,不敢说什么,更不要说评论。但是这次作品的质量之高我是没有想到的。里面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幅幅都是他哪里的精品。他为了这次出版,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创作,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他没有图量而是把侧重点压在了质上。里面有很多优秀的临摹作品,其实是他这几年的汗水和心血,他常常夜不枕眠,偶尔还给我说说他在那个过程里的幸福感。
我把书看了看了好几遍,觉得里面的文字阐述有点配不上他的作品。其实也不难理解,一个搞书法的能有那个程度已经不易。但是换个角度,这对他的影响是多么的大?那本书的价格很高,我还笑着对他说,你的东西很好,但是价格也太坑人了,他反而说,这我都在亏本。我信这句话是真的,你信不信我信了!
我们认识已有12年多,从未间断过联系,都作为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我感到莫大的羞愧。他把爱好者后来成功的转型成了追随者,我却成了背叛者。他的故事我给很多人讲过,作为励志。他的一路走来是吃了不少苦,从老家都酒泉再到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再到如今的中山自己的书画院,看的是我对自己没有了一点信心!当初我可比他乖,学习也比他好,这就是网上特别流行的那个小强和小明的故事。
时间不早了,我就写到到这里。我在这里祝贺这位朋友带给大家的视觉盛宴!
他的心路,我得细细研读!
作者:刘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