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花鸟画创作的一次成功飞翔
——《朝晖•当代书画实力派精品图卷——邱竹涛画集》序
以画说话。
一个画家的成就,是看作品,不在自我“吹嘘”或约人评述以提升自己的“名声”。有了震撼世尘的精品佳作,才会有震撼世尘的评论,不是“佳作”而虚以“提升”,对画家无益,对中国画创作的引导与拓展也是无益。
负责地说,一位评论者评论思维的最本质的考量,是说实在话——以画说话。
——题 记
青年画家邱竹涛先生虽然年轻,但却是当代画坛一位十分难得且很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家,作为执著于中国画艺术的研究者,我对他的创作践行活动一直较为关注。几年前,在编辑出版《青年画家九家》之际,我就曾和竹涛之师卜敬恒先生交谈过,说到当今画坛很难找到有着“学古敌古,创新破新”识见的青年画家,说到当今画家缺乏一种“寂寞”的状态、境界与品格,也说到当今画坛之青年画家的邱竹涛当属一位“一半是传统,一半是创新”,甘于寂寞,勤于耕耘,锲而不舍、勇于探求的艺术家群体中的皎皎者。
岁月如梭,弹指间邱竹涛又有大批新作问世。打开《朝晖•当代国画实力派精品图卷——邱竹涛画集》,我又一次惊异地发现:当弄潮儿在自造的艺海中下上沉浮的时候,竹涛却默默地在海边拾贝,年轻的他和他并不年轻的国画作品,一样让人欣喜,让人愕然。其艺术创作有真情感在,不刻意于我而我自在。特别是其面对自然造化物象没有无动于衷、情感介入其中,经由我眼我心,达到“有我”的意象,经由我手我笔,传移模写为艺术品的践行,当为人称道。我知道,竹涛一边干着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一边苦修苦研着自己国画创作的技艺。他的花鸟画,或以意象、通感、变形等技巧写花草虚实相生、摇曳多姿,或融抒情、叙事和理性思维于一体写禽鸟动感、神采,曼妙成趣,均有着画家自己以一贯之的艺术品格:用笔稳重浑朴、随意所适,在“简而净、净而静、静而远”的修炼中“察物形而得文理”,具备简练并不简单、单纯并不单调的丰富与奇奥、神采,气韵冲淡而充盈,为读者预设着无穷广阔的想象空间,涵盖着当代人文精神的深邃画境。
打开《邱竹涛画集》,读者自然会从其“寓浓郁激情于平静简约的谋篇布局,寄胸中情志于疏密有致、参差错落的画法韵态”的艺术探求中,窥出了画家创作的匠心独运。《润含春雨》《朝晖之趣》《九千年果实》《墨叶枝藤乱挂瓢》《瓜田弄影》等写意作品,是竹涛近期的新作,也是他“真正在本质精神上而不是在物象形象上沟通”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践行。看得出,邱竹涛的花鸟画乃至他的山水画创作是与其书法艺术息息相关、一脉相成的。我们说,中国书法的线条,是与自然气象连通的桥索。线条,不只是在二维平面中拼构出复杂的视觉样式,而是在三维的运动中营造着丰富的造型空间与意象境界;当我们把眼睛从平面上脱出来,纵深透视,腾跃夭矫的书法线条其美观便会立即显示出来。邱竹涛“画法兼书法”,其作品中借助线条之形,沟通“意”与“象”,启迪心性人生的艺术追求,更令人欣佩有加。你看画家之《戏水情》《松鹰图》,“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画家的作品线条至纯至净,至简至洁,读者不但从中看到其书法笔迹的形象层面,更重要的是把它提升到人心的意境高度。一位读过这两幅作品的评论者如是对我说:“邱竹涛人虽年轻,但他的艺术修为与践行并不年轻。其深厉浅揭,涵养醇和,雄浑健拔的笔力功夫,能让人读出一种用笔多变、墨色幻化、传意见形的艺术突破。”我赞同这位评论者的认知,也对中国有无相生、虚实相生的哲学理路之实践有了些许感悟。我以为,青年画家邱竹涛的创作说明:中国笔墨系统中的线条,足以启发艺术家关于自然物象的无穷的意象,寄托不可名状的无限情感。线,是在三维空间运动的,真可谓“一线穿空若有声”。一条线,可以改变视觉空间,远近、纵深等,调整与笼罩气息。当然,墨色的浓淡、虚实,用笔的粗细、疾徐,形体的连断、露藏等等,经由一种对比关系,是会营造出空间感来的。可以说,点、线、面这些笔墨的符号,是中国画图式的的艺术元素,也是艺术家“直接进入作品脉搏的方法”。
再者,邱竹涛花鸟画创作的笔墨语言,还得力于“可以打动人,并能引发人想象力”的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我读其“具有象征的巨大潜能,通过视角引起强烈的心理感受,把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把艺术理想与生存现象结合起来”的以一种艺术图像符号给我们营造出的一种“新的现实”的花鸟作品,恍如身临其境,但又因不在实境,所以这种“恍如”的心灵张力就愈显阔大。画家给人印象深刻,讲究夸张性、象征性、典型性的笔墨,不是无意义的虚伪、失真、妄造,而是真的艺术之理、之法的智慧实践。于活处看,读其《葫芦小鸡》《高展炯炯》《野花开得意》《顾盼生姿有五德》等,竹涛用笔墨来实践其体道之心,真的肇合自然,一派天机,其在艺术的虚空中再现了生活的真实,能令读者“见深、得理”,“于活处看”中感受到一花一草、一虫一鸟、一石一水中的脉动,与它们共忧乐,从而感受到得意、幸福、满足与安宁,这便是一个艺术家艺术作品“见性、明心”之艺术追求,也是其当代花鸟画创作的一次成功飞翔。
我们说,中国画坛——一个艺术家应依靠自己心性的真善美,揭示自然物象之大美,阐发艺术之本质,应走一条传统而现代、极古而极新之路,为民族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邱竹涛先生还很年轻,我们总结他的创作践行,旨在梳理他之于艺术耕耘中的“得”与“失”。作为一个美术理论工作者,我有理由和信心期盼着竹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是为序。
2013年4月23日于蜀都诗梦书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