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您好!
您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学生。
我是您翻译的俄罗斯散文大师米·普里什文《大地的眼睛》中这些文章的忠实读者。我怀着喜悦的心情深读了《大地的眼睛》。这些散文教育我成长的里程现已告一段落。我在研读《大地的眼睛》片段的过程中,合适了从事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感情。在写给您这封信以前,我在阅读这些散文作品的时候,似乎有一种东西撞击着我的心灵,总有某种奇异夺目而又十分亲近的东西“呼唤”我“答应”,使我阅读作品时的心情频律诣合,心灵的琴弦发生共鸣,遂而催促我扑向书案随意抓到手几页纸,迈入心灵的世界,写下一段深深的激情。这时候我就进入了“角色”,做我向往的那种努力,做我努力的那件事。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顷刻就融化了我。这样持续不断的激情和激情的延展深化,使我生活中有了一个起点。我站在这个起点迈进生活,从而就使我写出了一首首、一页页类似《大地的眼睛》这一散文诗体裁的散文。于是我想,可否写给敬爱的您老一封信呢?我怀着虔诚的感情完成了这一心愿,这就是我写给您来信的起因。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做为一个文学青年,我把抽时间写的这些散文打印成一本小册子,命名为《岁月随想》,寄给您。这里寄给您的是经过筛选的篇章,没寄的还有一定数量的稿子,总起来约20多万字,往后我准备出书,请老师您一定抽时间阅读后,作个序文,提出批评。
感谢我的命运,使我读到了《大地的眼睛》的片断译文。
《大地的眼睛》好象一个美丽的棱镜,映射着那么多绮丽多姿而又内涵丰富的社会生活,叙说着千姿百态的心灵感受和人生阅历,抒发着作者空前未有的哲理思想和艺术感情,使我在阅读作品时萌动着满腔文艺激情,以致使我产生了这样的感情:能否用X光一样透视的方法,推理人类爱的积极意义,从而创立“心灵永恒的绝对观念”学说呢?
——我深信,《大地的眼睛》所具有的这种艺术力量,能使每个喜读它的读者,只要拿起它看,就能看到身旁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读完它我就有这真真实实、的的确确的感觉、感情。
诚然,它不像一部好的小说那样使人回肠荡气,引吭高歌,读完后再回到现实中来,感到眼前一切都是空白,激励人去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学会安排生活;它也不像一首好的诗歌让人情梦缠绵扇动理想的翅膀在臆造的蓝天任意飞翔,使一个个幻想在现实中毁灭,陡空向往未来美好的生活;它更不像一台宏大而典雅的戏剧,使人观看时的心情激奋,催人泪下,感慨万千,从中吮吸继续拚搏奋斗的力量,然而,这部散文作品同其它类型文艺作品比较而言,确能让细心的读者发亮、发热、发声。
这种无与伦比的艺术力量,其价值和现实生活这样贴近,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连绵不断循环往复的哲理抒情,它教导人学会合诣驾驭生活的思想,学会安排生活,成为环境生活的强者。
二
初读《大地的眼睛》译文片断,是在9年前夏天的一个夜晚,天上没有月亮,仰天满目星光,举足黑影憧憧。那时候,我有夜晚睡不着觉,借助读书入眠的坏习惯。上床睡觉前,我从书堆里随意翻捡出一本《世界文学》阅读,供我消遣。但那个夜晚我失眠了,准确地说,我被这些散文作品在艺术上所具有的深厚力度震撼摇动,十分兴奋,反反复复阅读到黎明。当黎明的阳光抖落满天的繁星,早晨到来时,我揉揉眼睛,又去上班了。
就这样,《大地的眼睛》震撼着我,迷惑着我,使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爱上了它。进而它像一缕黎明的阳光洒满了我的心灵,照亮了我的生活路程。使我看到了我那平凡浅薄的生活中原来就有一条小路通往文学艺术的山峰,使我这个文学艺术天地中的牧童,吹响了我那平凡浅薄的生活中赤心向往艺术的短笛,这里摘抄我那时候写的日记片断:
“对普里什文散文诗的喜爱,使我懂得了自己摸索的艺术哲学——人学,——就是运用年轻美好的心灵,感受万紫千红的社会思想和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感知一切,描述一切,这类散文诗,十分合适我的脾胃,因而小说的写作,可往后一些……”。
“显而易见,转入学写普里什文式的散文诗以来,我的思想趋向洁晶……”。 总之,它是那么的促人深思,令人省醒,让人感奋,这是怎样的一部书啊!因为普里什文的文章中,写着人类心灵中名副其实的思想价值——这是最瑰丽和最宝贵的
三
只要我们知道了马克思学说的真实社会价值,在于使人以人的本质开展社会生活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会知道,所有使人更其不成为人的等级社会制度,都在被摧毁之列。
社会主义由学说到实现,就是将使人更其不成为人的社会现状进行摧毁实践的典型范列。
在等级社会中,人之间由于永存一种彼此相互摧毁或互相压倒的“战争景象”,因而,不免要滋生蔓延一种“人性异化”的腐败意识。从而从上层建筑到原始山庄和全部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都要受到这一“人性异化”意识的浸染。这种人类意识的腐败,连最真实、最纯洁、最崇高、最神圣的人类偶象,社会理性形象也不免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一些个性社会形象上的瘕疵。人类“人性异化”意识作用于人,使人在环境中生活产生同情外界苦难而有所行动时,本能的产生“一具来自社会的阴影”,产生那样行动会影响自身存在的后怕意识,从而就产生了顾虑,结果使人在理性世界面前看到一具“非人化了”的自身懦夫形象。
社会尽管这样腐败,人们也不愿主动放弃他们能够感到的“人”的含义,从而就展开一些理性的探索。站在这个立场来说,人即便是已不为人,成为“非人”,也使诚实的人们有一点对善良的怀念,和对“真美”的记忆,呐喊起来,从而逐渐使人有一副“人的外表”。有一副真实的社会现象化了的道德形象,感情形象,思想形象和爱情形象。使人身“血兽气味”和兽欲行为,首先在理性世界受到批判,从而影响开去,使“人性异化”意识的摧毁在未来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可能。那时个性、家庭、民族、国家才能获得解放,那时人才能在“人”的含义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展示“人”的真实本质。
普里什文的文章就正是讲这种人以人的本质来生活的,服务于人类的真知识。
这种生活知识比较起一般文学作品来具有强大得多的生命力。读了普里什文的文章,我萌生着这样一种思想激情:能否用解剖普里什文的创作激情来解剖人类爱的意义和背景,创立普里什文主义即一般意义上所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呢?那时候,我正起劲酝酿准备着写《通向普里什文之路——评说<大地的眼睛>》的文学评论文章,这使我思想感情培增,纯粹沉迷于阅读这些文章,但后来由于我所生活的环境氛围,使我受到难以排除的障碍干扰,使我的事业化易为难,举步唯艰,这美好的心愿、计划未能完成。从那以后再没有过那么持续完整的激情促我写作。同时,还是由于同样原因的干扰,使我预备到2006年准备至少拿出1000篇类似普里什文体裁的散文诗,向出版界投稿,要求付印出版的心愿、计划未能实现。
总之,抛开饥渴的文学读者从中获取精神饮食的角度来说,他讲爱的
哲学,讲人的异化,讲心灵永恒的绝对观念,讲得是多么深刻啊!
四
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读了普里什文的《大地的眼睛》后,对我的影响教育太深刻了。我常常不得不施很大的劲来克服自己心理上的虚伪,这种虚伪使我既往的生活显得没有趣味和意义——因为我爱生活的热情掺杂着敷衍生活的沙砾。我懂得了我没有多少真挚美好的思想和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又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由此我想到,要么自己真正开始文学创作的生活,要么去追求另一种于己有利的生活境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摆在我面前的只有这两条人生道路,除此而外,别无选择。是谁在呵护我的理智?这种摆在面前的选择里蕴含着物竞天择的意味,这样我选择了前一种生活,而我就有了积累感情生活的基础,因为后一种选择是我的禀性所不能允许的。尽管我过去的品行还够不上“纯洁”,难道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奢侈享受生活的废人吗?
只要我努力奋发,我一定能够成功
这就是我那时候的思想感情
现在想来也不后悔
从那以后,我将培养自己的思想感情放在了首位,而让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占据其次的地位,这样以来,它使我的生活填充得满满的了。这时候,平日里我的内心涌动着珠玉混杂的思想感情像打开闸门一样湍湍的渲泻出来。
人间好比一座高深的学府,生活就是人感情的课堂。人的知识源于生活,人人都是跟大家学。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注重人际间的交往,你就会学到不少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美化自己的头脑。当我学会用普里什文写作的眼光看待一切社会事物时,我注意到,所有身旁的东西,都是十分生动有生命的。
慢慢的,我渐渐懂得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有了一些文学修养。我在读《大地的眼睛》时所想到的东西,正好形成了我的心灵对照自己的一面镜子,进而我拿着它照物、照事、照人。
这时候,我对自己未来成为作家的心愿确信不疑,同时这一心愿也和我为人民服务的美好信念,扎扎实实地与日俱增。
我深信,我所陌生的读者朋友,深读了它,收获的东西,运用在他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发光发热的经历,也能证明这一点。稚洁的儿童,微妙的心理活动,就是神秘的大千世界。凡是怀着儿童时代的心理持续发展起来的成人,不难从这里看出,它讲的是“人的异化”,讲的是“爱的哲学”,讲的是“爱是人生的愿望”,讲的是“心灵永恒的绝对观念”。这并非是溢流文彩的一般文学评论文章对一篇小说诗歌戏剧的评论指出给读者的东西,所能达到的。
五
普里什文的写作技法,贴近生活的感受,寓意深刻,用语朴实自然,,读来沁人心脾。首先,他是以心灵感受思索的方式捕捉寻找生活题材,从而提出问题,继而用充满阳光的心理,推理分析灰色的东西,所用的都是极为平常的素材,极为朴素的哲理感情和充满抒情格调的语言,最后是引人向上的结语。这是普里什文经常运用的写作手法。经过对生活艺术的推理“都同自己的素材结合在一起,融化在自己的素材之中(普里什文语)”,给人以心灵的安宁,给人以人生的沉思,给人以有益生活的启迪。这类表现手法的代表作品有《真理》、《紫红色的斑点》、《追随》、《读者》、《蜘蛛》、《枞树和橡树》、《富乌鸦》、《人类的镜子》、《歌之歌》、《生命的脉搏》,等等,它们既给人以文艺美的享受,又给人以善和爱的启发。有人读了它说“这当然是醒世恒言”,也有人说它“更像格言警句”,还有人说它像“张家警句”,“李家妙语”,但是都不能说出这部作品的思想蕴藉。不论别人怎么说,我们都不难看出作者那孜孜不倦地执着的追求,在于揭示生活的真谛和生活潜流里的普遍真理。
《大地的眼睛》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短小者,是说它每篇没有超过一千五百字的,甚至连《人类的镜子》这样选译里最长的作品,它的字数也只有1300字。说它精悍者,是说它能在震慑读者朋友的心灵方面发生作用,同时它能够高效率的对读者生活起到引导与助推作用。诚然,比较起很成熟的短小精悍的诗歌来它就站在后面了,如但丁的《十四行诗》、歌德的《格言诗一束》、海涅的《颂歌》、马雅柯夫斯基的《列宁》、济兹的《蝈蝈与蛐蛐》、雪莱的《爱的哲学》、阿莱桑德雷的《想起自己生命的诗人》等等,但是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通篇《大地的眼睛》是一部散文,是牢固的统一体,它不是用一两篇来取胜的,这样一经比较,其宝贵的艺术价值也就显现出来,站在诗歌的前面来了。 读了他的随笔后,大诗人勃洛克说:“这当然是诗,但是还有一种东西”。普里什文进一步发挥说:“每篇随笔中都有这一种东西,它不是出于诗意,而是出于学者的思考,也许还出于追求真理者的探索,意思就像屠格涅夫评论格·乌斯宾斯基的随笔所说过的话:‘这不是诗,但是也许超过诗’”。
《大地的眼睛》所具备的这种动人心魄,诱心向上图腾,鼓励读者在思想蓝天自由飞翔的魔力,在我读书的生活中,很少有几本能和它相比: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巴尔扎克的《幻灭》、哈代的《还乡》和《裘德》、雨果的《悲惨世界》、拉乔万尼奥尼的《斯巴达克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等,这些书都散发着人类思想生命的活力,灿然辉煌,闪耀着耀眼的人性美的光辉。
一部《大地的眼睛》,是人的世界心灵生活的有趣总结,它是多血汁的,读了它的人再读别的书就会觉得不过瘾。我一直认为,不好的书,给读者的东西,感觉总是“吃素”,而我一向喜欢动“荤腥食品”,滋补我的心灵,滋补我的艺术个性。
六
敬爱的老师,您翻译出的《大地的眼睛》使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不能忘怀。读了《大地的眼睛》,我萌生着深深的爱生活的思想和感情,使我受益非浅。《大地的眼睛》中这98篇散文,从艺术角度上讲来,写得真实,饱满,凝炼,精巧,成熟,反映着作者空前的思想积淀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从社会思想上讲,它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这需要作者在既往的岁月里花费多少精力和心血挖掘思想和感情的矿藏?它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沉浸在沉甸甸的现实生活中,思考着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人类未来。它不失为一部世界名著。这些文章是那样的玲珑剔透,精美小巧,丰若甘露,美如碎玉,像一串金灿灿的珍珠,给人精神上的收获,感觉到的总是启蒙,因而,也总是引导人向善和向上运动的。
敬爱的老师,我这里怀着文学青年的赤子之心,感谢您选译了《大地的眼睛》,并希望您在往后的工作中多翻译一些类似的作品。也多亏了您翻译原著时的生华妙笔,保持了作品原有的资质。这些散文作品,不失为走上社会生活对许多现象不能理解苦熏苦熬的青年人人生意义的启蒙书,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的启示录。
在这以前,我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似乎都没能具有这种宏大的思想和纯洁的感情。读了《大地的眼睛》我懂得了爱生活,爱人生。同时我也深信,每个阅读过《大地的眼睛》的读者,怀着这样的心情,生活在这里,走在大街上,都会拿一副和蔼诚恳的爱的眼光,看物,看事,看人。
我是一个文学青年,对俄文版原著读不懂,但我在读它的过程中懂得的东西,使我事业上少走了许多曲折坎坷的弯路。因为,假若没有读到它,可能我真正走上文学的路还要晚一些。因为在读到它以前痛苦一直纠缠着我,折磨着我。--在那个社会改革时期各阶层意识形态急剧破裂和重新组合的日子里,怀着一种英雄蒙难的激烈怀抱,我开始心灰意冷,感觉到生活枯燥乏味:
不恨生不逢时
但恨世上无书
所以读什么书都读不下去。我以为,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作好文。我又以为,文学作品写上去的都应是作者心里的真话,始未料及,有的所谓文学作品还能写上低劣的假话,尽管这样的作品有几篇在全国范围内也打响了(尽管有几篇作品思想价值很高尚,却只能表明是一种努力,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心愿和期冀,只见一鳞半爪,以管窥豹,不仅完全)。不论那一类文章,假若作者有意猎奇,假若表达创意是不甚透彻的真理,那都会给作品的生命带来灰色前途的。也是这样的作品败坏了我读当代中国书籍的兴趣,扑在十八、十九世纪外国古典文学书藉中研读,试图在这里探幽寻微,寻取艺术作品给读者的温暖。但是这一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我痛苦生活,生活也痛苦我。读了《大地的眼睛》那充满自信充满哲理的抒情语言,使我以往蔽得紧绷绷的生活空间,忽然揭开了石板井盖,是我这个“井底之蛙”,从而看到了自己头顶着时代蔚蓝的广阔的蓝天,从而,从2001~2005年,它占去了我阅读书藉时间的七分之三。
我自己知识十分有限,不论从那方面来说,学识都很显浅薄。但是人的学识不仅能从高深学府窗明几净的课堂上学到,更重要的知识要在现实生活中学,还可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交往中,在自己勤劳的工作中学,因为服务于人类的真知识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而《大地的眼睛》在讲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讲的是多么好啊!——我觉得,我在这本书籍里所学到的东西,比我在任何一个课堂学到的东西都要多得多。
我想,文学是作家理想的产物,因而文学也培养作家。
任何文学作品,在时间的洪流里都必然经历两种运动——即除了读者的心灵“公转”运动以外,还要接受不停的社会生活“自转运动”,这样就产生了淘汰的作品,而《大地的眼睛》正好适应了这两种运动,因而具有了永恒性。这是这部文学作品永远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我自己深深的确信,它的生命随时间的推移将会更加长久、永恒。
(俄罗斯散文大师米·普里什文的《大地的眼睛》,原载世界文学1980年6期总第153期上 非琴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