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行气

徐喜荣书法网 12/26 22:00

浅谈书法行气

徐喜荣

行气的构成是书法艺术美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热衷于书艺的人们多有论及,唐代张敬玄说:“法成之后,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清代书家戈守智亦云:“一字有一字之起止,朝揖顾盼;一行有一行之首尾,接上承下。”

古人的论述,都是讲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把王学仲先生在《书法举要》一书中关于:一行之间首尾贯串,大小、长短、肥瘦安排得当,不支离的论述作为什么是行气的定义来加以研究。

行气所解决的虽然是“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问题,但首要是“变化”问题。我们欣赏许多名家名作时不难发现,每一篇作品的行气绝无雷同,充满着天然造化,变幻万千的生机,这就是无限变化又是现于固定方式的行气在发挥作用。行气之所以变化无穷,根本在于其载体——汉字本身就包含着多样性,即使是构型差异很小的汉字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特性,诸多构型的文字使书者能够运用多变的结体,多变的行气来抒发情感,或俯或仰,或呼或应,首尾相顾处于变化莫测之中。但是,无穷变化的行气是书法情感的自然流露,刻意经营则失之做作。因此说,行气的特质在于取法自然。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稿》,在书者处于万分悲愤之中,不可能刻意求法,墨迹成为心迹的反照,其妙处就在于天成自然,这正是米芾所说:“无刻意做作乃佳”的道理。

怎样才能使行气充满天成自然的生气,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呢?除了书者的气质因素外,我们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加以分析。从“纵”的方面,贵在“字守中线”(王学仲语)、让首尾相顾,墨迹在一条垂直线上相对摆动,如字与字之间呼应,上有纵向穿插,下在横向接承等,墨迹排列如田间麦垅,弯沿曲回,不失控制。从“橫”的方面讲,妙为“左右牝牡相得”(清包世臣语),使行与行之间互相照应、或相向相背、或互相替补。如王献之《鸭头丸贴》、行与行的间隔距离特别和谐,每一点画都有一点画的用处,易与一笔行气顿消!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笔墨特性,采取牵引、俯仰,顾盼和枯润,疾涩等手段创作出美的行气来。


     1
998年1月
海省海东市书画协会首刊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