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羲之的《兰亭序》



浅论王羲之的《兰亭序》


                                                                  三寿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 ;说起王羲之,不能不说他的《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颜真卿的祭侄稿,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虽然评价不低,但其影响很难与其相比。明董其昌云: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王羲之和42个名士在兰亭集会祓禊(一种消灾祛邪的仪式),大家饮酒賦诗。王羲之的《兰亭》诗写道: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天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评析道: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当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作的41首诗汇成册,以资纪念。后来王羲之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兰亭集序》。兰亭序有众多摹本,以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冯承素的摹本最得世人所重。《唐冯承素双钩填廓本》称《神龙本兰亭》,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神龙本是从兰亭原迹上细心钩摹,点划使转,微妙微肖,诚如郭天锡所说毫芒转折,纤微备尽,下真迹一等。虞氏等摹本,融入自家风貌,是一种再创造,但在用笔、结构等不免失却若干原作风采。据说,兰亭序是在酒醉时所写。这使人想起诗仙李白,他也信道教,并常在醉后写诗,风格奔放。但我相信那是在一种似醉非醉的半醉状态。李白酒以诗名,诗以酒名。正是醇酒的催化,激起诗人的满腔豪情,写出了气吞山河的壮美诗篇。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酒后的诗仙,犹如进入庄子的坐忘或佛家的坐禅,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也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据传,王羲之以后照写多次《兰亭序》,叹为不可企及。创作的激情是在多种因素激发下产生的。《兰亭序》之所以流传千古,除了其书艺上的杰出成就,另外《兰亭序》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兰亭序的著作权之争由来已久。争论包括:其文是否王羲之所作;其书法是否王羲之所书。乾隆《兰亭即事》诗云: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现代人印象最深当属上世纪60年代高二适引起的争论。争论双方的初稿,都经最高层领导审阅并批准才得见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郭沫若的观点。他说无论从那一方面来看,不是王羲之的文字是断然可以肯定的,语气如同最高法院的终审判决。而实际上这场争论目前还在继续。《尚书故事》载,尝一日(太宗)附耳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太宗死后,《兰亭》殉葬于昭陵。有人把弄清《兰亭序》真伪寄希望于昭陵的发掘。但皇帝耳语,谁能听到,真不知疑团何日能解。常常有人问我《兰亭序》怎么样,我说,你临过几遍?熟读过吗?对王羲之了解多少?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从谈《兰亭序》。因为《兰亭序》这件旷世名作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王羲之的书写水平,还包含着王羲之整个的人生经历,体现了王羲之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学识水平。同时,作为一件个案,又不是王羲之随时都可以写出来的,而是必须在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特殊气氛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不了解他的这种感受,不把握王羲之所特有的那种生死观、宇宙观,就不能说是完全看懂了《兰亭序》,《兰亭序》的气度不是靠张扬来表现的。
     
纵观书法史,对王羲之作品的认识很不容易。梁武帝评说: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可在唐代就有许多人体会不到,有人评王字: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评价不好的甚至说王羲之的作品有女郎才,无丈夫气。宋代还冒出个张融,狂妄地说: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但到今天,他那亦恨二王无臣法的法已经悄然匿迹,我们再也看不到了,只留下了这一句狂言。米芾应该说是懂王羲之了,但我看米芾还没有真懂,他在《海岳名言》中第一句就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他觉得不可理解。赵孟頫了不起!他看懂了王羲之,他在一首论书诗中云: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落笔奔腾就是对王羲之字势雄强的一种感受,赵孟頫看懂了王羲之,他看懂了雄强是一种势,而不是表面的东西。
       关于学,我的观点不是学哪一个人,而是学哪一种方法,所谓学王羲之,也并不是学王羲之这个人,而是学王羲之提供给我们的一种比较正确的方法。临摹《兰亭序》不等于就是学王羲之,临摹了《兰亭序》不等于就能够学到《兰亭序》,哪怕临摹得很象,甚至于和它一模一样,也不等于已经学到了《兰亭序》,因为《兰亭序》中包含的不仅仅是点画,它的点画不在此时此地就不会是这样的表现,我们看王羲之的其他尺牍,点画的面貌就不一样。中国的书法在笔势之外还有笔意,笔意要影响笔势,笔势要影响笔法,笔法要影响一件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笔意是无法学习的,它是由一个人自身的修养、经历、性格、怀抱所决定的,你刻意去学只会暴露出做作。就象现在有些人学徐渭、八大、石涛,他们作品中的点画形态是他们人生经历和学识的积累,这种积累我们只能欣赏,是学不到的。我们现在住在高楼大厦空调房里,不经历他们的苦难学他们的个性,天下哪有这等便宜的事!我们不要有意去追求风格、个性,应该很自然地按照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表达我们自己的艺术感受。现在有的所谓风格个性,实在是媚俗邀宠的风格、个性,是伪风格、伪个性,真正要表达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创造,就要不断地真实地反省自己。我认为齐白石了不起!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师,就是因为他能很真实地表现自己从小以来的生活感受;潘天寿也了不起!记得一次我听人说潘天寿先生在欣赏吴昌硕的一幅墨荷时连声说:可望而不可及!可望而不可及!有人问潘先生好在哪里,他说:你看他的用墨,那荷叶的墨好象现在还在化开,那墨是活的!我没有亲见体会不到,当时一直在想,潘天寿讲是这样讲,自己画又不这样画,他说的是违心话吗?现在看来不是!他说的确实是真话,他是真正地欣赏吴昌硕,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重复吴昌硕,要扬长避短。吴昌硕以用笔用墨的韵味取胜,潘天寿则以形式结构的强烈对比取胜,潘天寿是真正的智者!我们学习取法前人的成果要做智者,不要糊涂。
   
  在书法领域,大家确实可以看到书圣树立的丰碑,冠绝古今。书圣王羲之如同泰山,千年屹立东方。他的《兰亭序》,流芳千古,历久弥新,永放光华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