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寂临安道 风流入海宁

                笔寂临安道 风流入海宁


    俞灵君不是那种夸夸其谈的人,就像他老家临安的山川,古厚宽博之中又有一股清风徐徐而至。我不喜欢琢磨人,但直到有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有些人会细水长流交往下去,有些人却不知什么时候就从身边悄悄溜走了。

俞灵君还在我的交往视野范围内,尽管近几年我采访写作任务太忙,很少与他碰面,而一想到我满是书刊,凌乱无比的办公室喝茶抽烟谈天的情景,竟然会是一丝甜蜜的感觉,仿佛品味临安山核桃,野笋干,昌化石,总是有味道让人留恋。

渐渐从领导工作岗位上闲寂下来的俞灵君越来越留恋书法了,他的交往圈子也更向书法围靠拢,我认为这乃是俞灵君智慧学习书法的方法之一。因为搞艺术的人常常有经验。即一个人独学偶会犯困犯傻犯低级错误,倒是在和其他同道一起切磋技艺,或者是观摩同道动手开练的一刹那,灵光闪现,顿悟开秘,所以,艺术家之间不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学问犹借仗交游丰富,况乃需要“登山则情满于山”的艺术家,交游实在太重要了。

同时,交游绝非等同于一般的跑江湖,光交游,不潜心临池,对学习书法的人是致命的,俞灵君深知此理,他一面充分享受交游交学的诸多好处,一面闭门造车,入古鉴今,把适合自己的隶书、楷书、行草找来心摹手追,再加以糅合消化。为海宁书法个展准备的作品,是俞灵君花心思气力的用功之作,和淡雅正处不失开张之态,其中可以看出他略带青涩的成熟,较之过去,俞灵君最大的进步是己探得书法堂奥了,至于怎么真正走进去,以及怎么走出来则是他现在开始努力的方向,亦是关键的十字路口,依我个人意见,俞灵君应该深入一个方向打开局面(比如他的小楷),然后再带动其余,必须清楚,一个书家如果能够在一种书体上获得成功,他(们)一定对相邻书体进行过相当程度地关注,至少对同一书体的不同流派倾注过热情,只是他(们)不轻易“全面展示”罢了。

海宁人杰地灵。俞灵君书法个展得以在海宁举办,算是荣幸的“灵君入海”,“海归”之后,俞灵君更上层楼,风光临安,夫复何疑!

笔寂临安道,风流入海宁,君今年富在,俟日待雷霆。

祝俞灵君书法展月满潮涌!


蔡树农

癸巳农历八月十八日于长沙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