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情缘​

翰墨情缘

    不知不觉中,我学习和研究书法已有三十几载。回想起与书法的结缘,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参加了县里的一次书画比赛,幸运地被绍兴著名书画家钱彰武老师看中。后来我到他家拜师习字画画。钱老师他不但教我书画,还教我做人的道理。因此,他的书画特有的个性和为人特有的魄力始终激励着我,凝结在我的书法作品当中。待到参加工作后,我对于书画时断时续,而终未放弃。我参加了书法组织,曾在朱水雄先生主持的绍兴三味书画院担任山阴分院院长,而后又认识朱勇方、魏国平、王华君等一批书法家朋友,更加燃起我对书法的挚爱。是他们的引导,才使得我自己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多次在省、市、区级书画展中获奖或入展。缘此,我在2011年加入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同时也成为绍兴市书协会员和柯桥区书协柯桥分会理事。

    银行单位里的工作历练,让我变得更加有责任心,愈发一丝不苟,同时也让我的日常生活变得比较机械和刻板。倒是书法给了我灵魂的栖息地。然而,2008年以前的那些年来,我却未曾能够真正地静下心来钻研过书法的技巧和历史文化,也未曾真正领略到书法的艺术魁力。我那时只不过是把书法当作修身养性,或者是打发时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已。经典书法作品中千变万化的笔墨线条,就像是高低起伏的音符,演奏出华美的乐章,又像打开了的时空隧道让我与古贤心灵对话——名家书法无论藕断丝连还是延绵不断,给人以无限遐想;抑或粗大厚实,让人滋生沉稳、厚重之感,令人羡慕不已、钦佩不已。

   凡事贵在坚持。这些年来的坚持学习还是让我在书法方面有了些收获。近代书法家康有为在他的名著《广艺舟双楫》中写道:“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习练书法是素养的提高、心灵的修行。比较长时间的书法练习,使我的文化修养在练字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书法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古典诗文,或是些至理名言。接触得多了,知识面自然就开阔了许多,对一些古诗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欣赏古人留下来的字帖、碑文,就如同含英咀华,韵味悠长,回味无穷。

   伴随着自己时常的练习书法,我还看重与各位书家之间的交流。这就使我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慢慢地,我不再仅仅满足于与对古典字帖的研究和分析,走在街上或到某个景点,但凡有书法作品的地方,我都会驻足观望,细心品味一番。我对书法的鉴赏能力有了进步,迅速超出了自己的书写能力,以至于感觉自己写的字越来越欠耐看。等到后来,偶然在一篇书法文摘上看到下面一段话:“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如果你总感觉自己的字越写越差,那恭喜你,说明你对书法的鉴赏能力又有了新的突破,也就意味着你的书写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假如你正在为自己目前的字写得好而沾沾自喜,那你的字将很难再有提高。”我细细品味了这番话,觉得非常在理,便不再迟疑与犹豫,更有了信心和勇气继续前行。虽然自己期盼已久的飞跃迟迟没有到来,但信念却与日倍增。
  
书法是我生活中最真挚的朋友。当我事业上举步维艰,情绪跌落低谷时,是她鞭策我要锲而不舍、沉着应对。这么多 年来,她对我始终不离不弃,陪我一起经历风风雨雨,伴我度过无数个独影孤灯。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曾经评论柳公权的书法:“余于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欧(阳询)皆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系柳公权之字)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大概就是说,从柳公权的笔法起头,学习“书圣”王羲之的字,是一条终南捷径。对于正楷,我主要习学的就是柳公权《神策军碑》,兼习颜真卿《多宝塔碑》。认真比较颜柳正楷之后,我进一步领会到了,柳体楷书点画实在,每一个动作都要保证到位,绝对不能够用“写意”的方法去大致书写了之,否则的话,很难能学得到“柳骨”的。一丝不苟,每一个笔画都得交待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动作完整到位后才能开始第二个笔画,不能像行草书里可以几个笔画却是一笔带过、行云流水。宋朝苏轼也说过:“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我实在佩服至理名言,在《张猛龙碑》等正楷基础之上,写写行草,苏轼的,米芾的,黄庭坚的,董其昌的,王铎的。也因此而少走弯路,应该算是还比较庆幸的。

   当下,盛行网络文化。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对于人类的文化的影响愈来愈深刻而内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对传统文化书法的重视日渐消退,但我却愿意坚守自己的这份挚爱,享受这份执着,不求功成名就,但求无怨无悔。

盛德荣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