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7年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秦皇岛市有四位青年书法家的作品突破层层筛选,跻身国展。在四位参展作者中,一位是燕山大学的青年教师马永林,其余三位则来自仅十几万人口的山海关区,而且都是企业的青年职工,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在三位青年书法家中,我与李杰相熟。如果将李杰的书法道路记叙下来,或许会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文革”后期,李杰出生于山海关一个铁路职工的家庭。他性情质朴,衣着简朴,典型的传统工人形象,然而,他谈吐文雅,有根有据,并以微笑伴随,俨然学者风范。一个人给人两种不同的感觉,说明他的成长道路复杂,值得研究。 李杰的父母是青岛人。“文革”前夕,母亲毕业于济南铁路学院,到青岛机车车辆厂实习时认识了一位青年工人——李杰的父亲,后来俩人喜结连理。再后来,李杰的父母先后调到山海关机务段工作。
1979年,李杰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管束他,就将他送到青岛的姥姥家,在青岛某小学读书五年。然而,在姥姥家,李杰从姥爷、大舅、二舅、小舅的身上感受了艺术的魅力。这个经历,对于李杰后来走上书画创作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姥姥家在青岛的海边有一个套院,总共七、八间房,站在房间的窗前,就可以看到大海。姥姥家所处的地方,距离大海仅有5分钟的路程,而且周边环境特别好,每条大街都是绿树掩映,由于房子的地基石不同,因此房屋的颜色也不同。童年的李杰,就好像在童话的世界里生活,在快乐中接受了最初的美的熏陶。
小杰与大舅住一个房间,大舅就教他画连环画,一画就是5年。
1984年,李杰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了中学生活。由于他字写得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1987年他按照母亲的安排,考上大连司机学校。他写的黑板报,字体经常变换,引得很多同学老师观看。老师对他的特长也十分关注,安排他业余时间里当图书馆的管理员,让他有机会练毛笔字。他还有机会听大连市的书法家协会主席于植元讲授书法知识,开始习练欧阳询的欧体字……
1989年,李杰毕业分配到山海关机务段,当一名普通的工人。
山海关机务段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其中就有山海关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郭金荣。他看李杰基础不错,就尽心扶植培养。他指导李杰写颜体,说写欧体会越写越紧,而颜真卿的书法才真正代表唐朝的书法,有盛唐气象。郭老师在业余时间到山海关西街的教师进修学校教授书法,李杰是踏实的听众。他每星期听2个小时的书法课,然后写一个星期,让老师给点评一次。李杰在郭老师的指导下,写了7年的颜体。
1997年,李杰的书法水平开始受到周围人的关注。单位领导出于爱护人才的目的,特意拨给李杰一间房,专门供他研习书法之用。然而,李杰已经感到了闭门研习的孤独,亟而与同道交流。于是,他开始在山海关寻找练习书法的人。晚上,他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古城内外,主动去找练习书法的人聊天。譬如,山海关桥梁厂的常春凯、化纤厂的李小强、篆刻家兰惠泉等,都是他经常拜访的人。
在此期间,他要求自己,每天习字三百,然后才可干别的事情。他为此在书房写一小联:“日写三百,字进一步”。 李杰在书法道路上探索追寻的过程中,结识了乔海光,这对他来说,是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年乔海光还没有在国展上获奖,其书法水平没有得到权威的认证,但他对书法的痴迷、学识和追求,已经在一个很高的层面上。生逢古城的书坛后生们聚会时,乔海光便大讲行书,以及在书法中引进文人风尚和典雅气息的重要性,并提出写字不能停留在写帖的层面上,每一个字都要找到思想上的根据。他的主张深刻地影响了李杰的书法创作,同时也体会到了交流的重要性。
在2000年的一天,乔海光提出搞个书法小沙龙,在古城里寻找一个固定的地点,房子破一些,设施简陋一些,都没有关系,只要小哥几个每天能够聚在一起写字、聊书法体验就行。他们积极行动起来,骑着自行车在古城里绕了几天,终于找到了一处公家闲置的房屋。八名书坛后生经过情绪激昂的讨论,给这个书法沙龙,给这处简陋破旧的房屋,命名为“有邻书馆”。
在有邻书馆成立的第四个年头,乔海光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并且跻身全国50位提名奖之列。这一重大的突破和成就,是对有邻书馆成员书法道路的肯定与奖励,他们每一个人都倍受鼓舞。
面对身边书友的成功,李杰的心如同鼓起的风帆,快速而沉稳地驶向理想的彼岸。他注重魏碑的长短变化的丰富性,吸纳南北朝书法与佛教联系而产生的肃穆风格,尽量把文字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把魏碑的用笔结构结合到行书中,开成了用笔宽博、墨色沉厚的风格。他认为,如果书法要百花齐放的话,北碑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系,因为它不花哨,古朴而典雅。
他的追求和实践是否正确,是否能得到书友的认可?他向我讲述自己的练笔心得时,激情冲破了内向的性格,津津乐道,滔滔不绝。我正洗耳静听,他却戛然而止,脸部留有窘迫的微笑。我正诧异,他解释说,目前主要任务是冲击国展,争取在9月20日获得讲话资格,否则总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我明白他的心情,他必须也亟需用一种成功,才能证明自己。
2007年9月下旬的一天,乔海光兴冲冲的告诉我: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的评选结果出来了,从近6万件作品中评出了800件,其中4件作品是咱们秦皇岛作者的,李杰有两幅进入终审,最后一幅进入国展……
李杰历经20余年的刻苦习练,终于得到了书坛的认可,或者说在书坛之上有了“话语权”。然而,在庆功会上,他的眉宇间却没有喜悦的迹象,也没有滔滔不绝的发言。为什么呢?他这样说:学习书法,就好比登泰山,作品入选国展,只是登到了中天门,距离顶峰还有一段山路,走起来前边的路更难、更累……
听了他的发言,我由衷感叹:此乃书坛美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