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与形象 传统与现代
———读才维国的梅竹画有感
徐建融
才维国君,艺名才艺堂,字六璧,以梅竹擅物。梅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母题,尤为历代的文人士大夫画家所钟爱,与兰菊并称“四君子”,寄寓了清高脱俗的情操。至明清,由宋元的水墨写真发展而为水墨写意的形式。“真”者,以形写神而寓主观之意;“意”者,不求形似而寓主现之意。宋元的水墨写真,变刻画的绘画性绘画为简率的绘画性绘画;明清的水墨写意,进一步变简率的绘画性绘画为抒写的书法性绘画。从此,笔墨量体裁衣地服从并服务于形象的塑造,转而趋向形象削足适履地服从并服务于笔墨的挥洒。而梅竹画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更成为超尘垢而绝俗的清高。
维国君深造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高研班,美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班,获顾森、杨光华、陈绶祥、龙瑞诸名师的指导,于中国画,尤其是梅竹画的传统作过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在认同文人士大夫对于梅竹高雅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认识到社会大众对于梅竹通俗的文化内涵,如“喜上梅梢”、“竹报平安”等等,并致力于将这两种被长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文化性质融汇贯通,糅为一体。喜鹊、画眉、八哥等禽鸟,经常地飞翔、栖息、翻转在他的梅花枝头、翠竹丛中,喜气洋洋,天机欣欣,从而赋予了作品以活泼的生活气息。这,显然是对传统梅竹画一个与时俱进的重大创新。
论其具体的画法,借鉴了明清文人注重笔墨的优长,纵情地挥洒,撇捺,点划,顿挫,以求笔酣墨畅,但又尽量规避其不求形似的程式。借鉴了宋元士人以笔墨配合形似的优长,简率地运施,轻重,疾徐,浓淡,以求形神兼备。借鉴了唐宋画工以生活真实为师,提炼而为穷形殊相的优长,深入地刻画,精微,周密,结实,以求夺造化移精神。更借鉴了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体面、光影、氛围、构成的优长,以求传统的创新。
他的梅花,多写大干大势,密枝繁蕊,不是“芥子园”的程式,也不是案头的折枝,而是香雪海中的植株。粗壮斑剥的老干,苍劲虬曲,如龙如虎,横斜挺直的枝条,纷繁杂乱中各就条理。花朵或圈或点,染色于单纯中显丰富。大体上看,是细腻的刻画不苟,但却随意变换笔法、笔势,工而不板,是所谓“纵心所欲而不逾矩”,以写意的笔墨,作写实的形象。尤其是喜鹊的描绘,动态多样,姿式不一,皆合于解剖结构,却脱去动物标本的再现,赋予了对象的勃勃生意。梅和鹊的巧妙搭配,不仅在内容上显得吉祥,美意延年,更在形式上加强了对比,动与静,声与香,大块的体面和繁密的点线,交织为交响乐般的旋律。他的竹子,则以书法的用笔撇出,行竿、出枝、布叶,又是生活真实的影像表现,置于坡石,奔泉之间,吸引着雀跃禽集,既是文人士大夫的高致,又是世俗大众的热情。
不难看出,维国君对于梅竹画的创新,正在探索着一条融合笔墨与形象、传统与现代的个性道路。他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则万事开头难,今后的成就自是不可限量,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零一四年国庆节于长风堂
(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中国美术史》暨宋代卷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