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梅魂
浅议维国君之画梅
唐光元/文
“疏影倾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对梅的咏叹,便把“清溪”与“佳月”一起来陪伴寒梅创造了令人神往的美妙之境,可谓“千古绝唱”。
古人张镃《梅品》为梅列出了“二十六条”,其中“佳月”“微雪”“清溪”却成了大自然赋于梅花特别的恩赐。在冰天雪地之中,一树寒梅,傲然兀立,雪花飞舞,枝枝清雅,幽香,片片诗情。这不正是暗合了维国君的画中之梅花吗?那皎洁的月光下,寒梅浅溪,树影倒映水中,花姿娇美,暗香浮动,在这个静谧而深邃之境中,不正是维国君画里所表达的情境吗?
才维国,60年代中期出生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黑土地养育了他的性格,北方的寒冷气候、铸就了他的品格,北国的丹青赤子,当代中国实力派画家。
他自幼喜欢书画艺术,青少年时曾授教于新安画派著名花鸟画家黄叶村,张建中两位先生。临池课稿、心追手摹,勤奋致之,直至工作之余,从不懈怠。遍访名家诸贤,游学各大都市,得诸家笔墨之要。其山水、人物、花鸟皆能。98年游学京华与我一同授教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得当今名家:龙瑞、杨光华、顾森、陈缓祥等先生的教授,随他们研修画理画学。其艺随日增。他喜收藏,在青少年时就四处收罗古今名画名作,其藏品颇丰。不但收有近现代名家之作,还有明清时期大师的精品力作,更可观的是宋元之画也在囊中。这些历代大师名家之作,培养了他的洞察力,鉴别力,其眼光甚高,心境甚远,这些对他的绘画创作起了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他在研习古人、参照今人的绘画中又有了新的认知:学画必从宋始。于是他直追宋迹,从宋画中得到简要、浑朴厚重之感,又兼取明清画坛圣手—恽南田。恽氏之清新之风跃然在其画面中。他广收博取,从古今名画中的笔墨中悟得了笔墨的“真性”,笔墨的时代性。他对当代工笔绘画的技法的深入研究,已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笔墨程式。其笔下的梅树是从写生中来,从传统中来,从造化中来,那苍如厥铁,浑朴厚重,生动鲜活的梅干树干,那古筋松灵的线条,决定了他有一定的传统书法功底才能达到的效果。也印证了恽南田:“作画须犹入古人法度之中,纵横姿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他的画面淡雅清丽,即有传流风骨,又有现代意蕴。一幅用笔老辣,古韵苍浑的《铁骨幽香》,确实让人心气高昂。那疏影斜出,冰清玉洁,如饱经风霜的硬老汉屹立在那里。其主干之下,神出数枝小条,又似孩童陪伴,画面丰厚而不显单薄,其生动有趣,那梅树花朵在冷冽的寒风里傲然芬芳。特别是那两岸古梅数株,纵横交错,在白皑皑雪里,从梅林深处有一弯浅流……,此境使这一切显得超凡脱俗。梅黄、雪白、花雪交融,雪映花姿,雪照花貌,那雪野中的梅朵,显得那样的高洁。雪是寒冬的象征,梅是圣洁的象征,斗寒的勇士,报春的使者。真所谓,梅在纸上,人在画中,“梅貌人格,相映生辉。”
在他的画里,着墨不多,其构图均以传统式构图方法,却满幅皆画。仿佛在真境里,“我依梅树,自然幽香”,“梅化于我,我融于梅”。一般清雅之气,从笔墨里溢出。你看那苍老的梅树,没有傲气,只有傲骨,只有心舒神畅,喜悦快乐之感。当你看到《朝朝听喜声》,那是满幅精采,主杆横斜,枝条斜于右上角,多而不乱,气象可人。以自己的笔墨手法来壮写梅树,再用传统的勾圈花朵。两只喜鹊,一上一下,互相唱和,使整幅在视觉重心上强调如万玉花朵的美感,又有花团锦簇般的视觉效果,更是以渲染喜气洋洋的氛围。此图虽为表达民俗之事,其画形神兼备,清新清雅,但没有一点俗气,却也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盛世的礼赞。
朱良志有云:“生活是绘画的崇高,审美理想,画得‘生活’,则自臻高致”。这里的“生活”不是客观观实的“生活”,而是要在客观物象中得到启示,得到对事物本真的再认识,从中发现和摄取,提升为“生活”。画家作画“要处处通情,处处醒透,处处脱尘而生活”,所以,“要在墨海里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维国君,把现实中的梅、鹊通过笔墨暝化成一件件只见神采,又现灵魂的艺术力,这是他的见识,学养、升华而来。祝他在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艺术王国里超越过去,再出精采。
甲午冬月16日晚于耕砚楼(唐光元.湖南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理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