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的真善美

 

      人民创造艺术   艺术属于人民

               蒋斗贵

人民创造了世界, 创造了历史, 创造了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艺术如此,作为艺术的书法也如此。

属性决定走向。人民创造的书法艺术必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决定命运。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埋头拉车,必将误入死胡同,最终被人民,被时代抛弃。作为当代书家,不仅要修不正之身,还应养纯洁之性,自觉坚持“二为” 方向,自觉践行习主席20141015日北京文艺座谈会精神,牢固树立艺术家应具有的崇高风范,深入基层, 根植本土,积极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书法作为集文字学、历史学和美学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其发展历史渊源流长。弘扬优秀传统书法文化,就要继承传统。即遵守造字法,研习名家名帖,规范基本的书写行为, 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还必须在夯实基础的前堤下不断创新。所谓创新,不是离根离心,追求猎奇,甚至连书家都看不懂的歪歪扭扭、孤芳自赏的纯艺术线条。而是以文字的本体为根本,遵循文字的发展演变规律,赋予其新的血肉,焕发生机与活力。在字的书写方向、结体、质感和作品布白上抒发艺术灵感,彰显个性,突出特点。让受众养眼怡情。内容上积极向上,文明健康,内涵精深,外延宽泛,这样的作品能愉悦身心,催人奋进,经得住历史检验。一幅好作品,还应有好的技法。如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多变而适宜;字的“重心”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必须把持住字的重心; 字势的自然朴实, 华而不媚。 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此外,还要从整篇书法作品的角传看其章法、笔势的一气呵成、融会贯通,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气势连贯,笔虽断而意却连,疏密得当,以白当黑,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若安排得当,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否则也会影响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总之,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作品,也就是具有时代精神和较高书写艺术的作品,服务功能就強,必将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越是大众的才越是世界的。也就会有好的市场。相反,不接“地气”,一味追求个性张扬而不考虑书写法度和受众、忽视艺术作品教化功能的作品,以及行外“名作”,最终必然被时代和人民抛弃。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