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遗忘的知青作家----郑九蝉

不该遗忘的知青作家----郑九蝉

    不该遗忘的知青作家----郑九蝉
    佳木斯知青广场

     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而建起的知青广场,坐落在佳木斯火车站沿安庆路往北到松花江边的老船站那里,广场有足球场大,中间雕朔一册张开的毛主席语录:上边是毛主席当年发出的最高指示: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书页设计成卷式,象北大荒开垦时犁开的泥巴土浪花,一头硕健的公牛在埋头奋进很有张力 。

  知青广场的说明上写着:

     在北大荒这条拓荒之路上,曾留下了多少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知青足迹,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年之际,我们奔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哈尔滨、佳木斯等地采集了部分知青代表的足迹,来永久记载广大知青为三江大地做出的卓越贡献。

   他们有:姜昆、张抗抗、濮存昕、梁晓声、赵炎、刘宝元、曹唤荣、刘江永、汤旗、熊静敏、杨世琪?张锋利、匡伯成?宋先华、徐保满、杨挚颖、李理、童?素、曾东元、陈述、杨世忠、张一民、黄伯平、蒋国良、刘肖强、张连根、贾宏图、刘绐强?吴国权、吴乃平、周确?高景峰、陈承贵、姜志敏、郑卫民、刘恕波、 王胜才、张帆、原春敬?等。

   让我们向广大知青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三江大地留下这永恒的记忆。

    在这里上名的都是在黑龙江上山下乡知青后来在全国各条战线上有过突出贡献的人物,然而我找了半天,发现我熟知的知青就漏掉了一位,他就是当年在绥滨县插队的浙江知青,中国一级作家郑九蝉。

    2005年我在浙江台州工作时,了解到当年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区下过乡的郑九蝉就是本地人,于是几经周折联系到了郑九蝉对他进行了采访。

不该遗忘的知青作家----郑九蝉
郑九蝉(右)与作者

     在浙江的台州有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叫九峰山公园,这里山峰险峻,花木葱茏。每当夏季的夜晚月小山高,树静蝉鸣这里就成了人们纳凉的最好去处。中国实力派作家郑九蝉先生就出生在此往西70公里的宁溪镇上郑村。
   在2005年圣诞节前夕郑先生在一家幽静的茶社接待了我的访问。郑先生高个、简朴、略瘦比他在文集上配发的照片显得有点老些。来时没带眼镜更加让人感到了他那目光里的真诚,深邃,亲切和慈祥。一件最普通的深蓝色的羽绒服看不出新旧。和他同来的还有他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又一起到北大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扬林奎先生。在扬先生给我的名片上,我看到上边印着台州市**塑胶公司董事长的头衔从他开着的那台广本轿车也能看出他的事业实力不小。郑先生有些不好意思地介绍说他本人不善应酬才让这位好友帮陪陪我这东北人的。
   郑九蝉先生今年56岁,1949年生于宁溪上郑村。1969年到黑龙江省绥滨县插队,1977年上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回台州黄岩任文联主席1985年上鲁迅文学院作家班。以后在台州的报社,宣传部等地任职。由于他下乡到黑龙江又在佳木斯上过学,我的心中便不由的升出一种亲近的感觉。因为我就是黑龙江佳木斯人。这次我就是以第二故乡人的身份访问他的。落座后他从带来的拎兜里拿出一大摞子他刚刚出版的《郑九蝉文集》送给我这东北老乡留作纪念,并在第一卷上认真地签上了“郝连成先生阅郑九蝉”让我的心里很是感动。我大致的看了一下有12卷之多。是他这么多年的力作结晶。

       目前他正在用尽全力创作他的第八部长篇小说《皇帝饭庄》。当他知道我也是个文学爱好者时我们的谈话一下子就有了共同的话题。他告诉我想搞文学要沉下去,要耐得住寂寞,当年他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时院长李清泉告戒他:想搞真正的文学要经得住权力和女色的诱惑。要把自已所有的的精力如聚光镜一样集中在一个点上。当年老作家丁玲也对他们不少同学强调过:当作家要先下地狱然后上天堂,再下地狱,再上天堂。他解释说下地狱就是要经受痛苦生活的磨炼,不断磨炼自已的意志,不断使自已的灵魂升华。现在尽管在经济大潮冲击之下到处充满着诱惑,但他心如磐石,坚持创作,他说他的生命早已和创作融和到一起了,一日不可无此君。他说当年他们那些同学里很多都当领导从政了。现在真正还在煞心写作的也就是三五个人。他是真正受过生活磨炼过的人。从他那摞到板凳般高的作品里就能感受到他从19岁到北大荒插队所经历的风霜雪雨。
  “他是从小就喜欢写作的”。他的同学杨林奎告诉我“当年他们在一起上学时也就十六、七岁吧,老九(现在文学圈内和知近的朋友都叫他为老九)就爱写东西,在家里的墙上贴满人物画然后对着那些画象描写人物的脸型和编故事。一直这个样子,到底当上了作家。”
  谈到写稿子的艰辛郑先生还记得他当年的情景。他告我在1984年以前他也是经常收到编辑部的退稿信。1984年短篇小说《能媳妇》在《当代》杂志发表后名气大增。各家文学报刊约稿不断了。至今他还有10年没能还上的文债。郑先生虽然早就成了全国有名的作家可依然勤奋好学,他现在每年还订了两千多元的报刊。他告诉我每天读一些书不管读什么都是知识积累时间一长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一种书卷气。他看出我是从心里喜欢文学就让我每天写二千字,不管写什么到时总有回报。到时你就能感受到那种写作的乐趣了。“你只要煞心写它三年就一定能够成功。”他再三地这样勉励我。他的事情很多,晚上还有应酬临别时在我再三请求下给我写下了一句话:“把生命的火光用其一点,这一点便会变得绚烂多彩。”

   后来郑先生近几年又写出了《将军望》《十里长街》《命运环》《海的私密》等。2011出版的《一代名儒:柯璜评传》这部长达近30万字的传记作品,以翔实生动的史料、古雅厚重的文笔,站在历史的高度,真实还原了柯璜先生传奇的一生,重新定位了他的历史地位,让后人有机会了解这位世纪老人的人格、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卓越的成就。

     郑九蝉说,北大荒的下乡经历,让他永生难忘,他早期的作品大多以北大荒人的生活故事为素材,有很多作品甚至都用的真名实姓。

    在佳木斯的知青广场,纪念碑上更应留下他的名字-------郑九蝉。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