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逸恬淡 出尘孤清----品读问石先生及其禅意

问石艺术网 03/14 10:00

雅逸恬淡  出尘孤清

                            ——品读问石先生及其禅意书法

      禅宗画院坐落于京城北隅,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毗邻。属一个开放式平台,每日人来人往,自在随缘。问石兄就是这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的一位。

那天,他偕夫人不约而至,在雅室入座、品茶、论艺,话禅,风雅笑谈,似乎相识了许久的旧友。或许是那份恬淡,让我们一见如故。

今年仲夏,小俩口来电邀约,意其小筑既成,名之四熙堂,特请三五好友雅聚。陆游曾为自己的《小筑》题句云:“放翁小筑寄江郊,屋破随时旋补茅。暮看白烟横水际,晓听清露滴林梢”。如是清雅之地,自然向往,我欣然应命。

画院东行,开车约十分钟,即抵四熙堂。所在园区偏安于京顺通衢之东,是一处难得的闹中幽静之所。四熙堂空间不大,但它安然、祥和。这就是问石兄的书斋兼工作室,更是他心灵世界的幽居。主人清雅的品格由此走进我的心扉。

室内陈设简朴,炉香清供、茗瓯案几、琴书帘栊,明净典雅。一草一木、一瓶一罐都流淌着主人的慧心禅意;花草无言,自有性灵,即便一片枯叶,一径残荷,听从了主人的意旨,适其所然地安住在那淡淡的光影中,如老僧入定,点缀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

文徵明曾孙、武英殿中书舍人文震亨讲过:“斋阁有幽人之志”,“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至于萧疏雅洁之妙境。”问石兄生长于西北,然而,与这位生长于明末苏州书香门第的江南才子,心境何其乃似尔。

幽居清雅,问石兄安之若素,永日据席,长夜篝灯,或阅览古今,或伏案设计,或品茗会友,或挥毫为书,无事扰心,逍遥岁月,自得其乐。这应该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士子心灵深处渴慕获得的人生境界吧。

然而,这种孤逸超尘之境界,非长期笃志佛学、潜心禅修所难成就也。可见,问石兄在禅门扣关时是何等的勇猛精进。正唯其如此,才锻造出他人格上的莲池清品,也成就了他的空灵飘逸的书法艺术。

艺术家要彻悟天道变化之玄机,神游于笔墨天地之间,非有清净自在的佛学底蕴所难为。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问石兄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得到了升华。问石兄皈依自心,超然尘外,通过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进行自由创作,因此,其书法就是心灵的道化。一管曲曲之笔,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毫端自成禅思心源。其委婉的曲线,没有笔法森严的禁锢,婀娜如多姿的少女,清纯无暇;轻柔如春雨纤丝,润泽万物;品之如梵天甘霖,悄悄地精华着人们的心灵。

《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谓“空”,也是一种另类存在的色相,在书画作品里的计白当黑,即把“空”当“有”乃有妙造。问石兄似乎深解禅家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的佛理,在作品的谋篇布局,营造意境上,幻化出入,自出机抒。故其作品,不落窠臼,有时如锦云在天,空阔悠远;有时若野池玉石,宁静闲适,或与作品张挂之空间对镜,光影调度、物语心机,无不自性圆具。或许,对于一个禅心妙悟者来说,从设计专业的角度上,应该更有善巧遐思吧。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弘一法师晚年书法时说:“我不懂书法,然而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用以品评问石兄之书艺,亦适其所当也。因为,不管你对书法懂与不懂,从问石先生的书法线条,字里行间,及整体气象,都可以感知到那种从容和淡雅,都可以让你明白,当下的世界虽然如此浮躁,人生依然可以活得如此洒脱和超迈。

值问石兄禅意书法展和作品集问世之际,聊写数言,是为序。并兹录曹雪芹咏石诗寄赠以致贺意: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钟文芳
                                                       
甲子初冬于北京抱犊斋南窗下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