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丝路文明的老向导 ——读书画家王作宝作品后感

王书法艺术网 03/20 11:55
有一种动物,见证过历史,传递过文明,从几千年的时光隧道中缓缓走来,悠然地走进了不少画家的画中,这就是被美誉为“沙漠之舟”的中国骆驼。

  当今画坛,画骆驼的画家可谓不少。除一些上了岁数的老画家外,有一个刚刚步入中年的画家近年来引人关注,他就是王作宝。暂且不论他的骆驼画,先说说他对骆驼的精道认识。他说:骆驼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丝绸之路的老向导,跟着它,你就会领略到久远、博大、苍凉、坚韧、厚实的中国丝路文明。说得好,号得准。这便是他爱驼的一个原因,更是他画驼的精神灵魂。

  王作宝爱驼画驼得从他的儿时说起。他自小生长在祁连山下的丝路大漠驼乡——甘肃金塔,那悠扬的驼铃声曾无数次萦绕在他童年的耳畔,陪伴在他成长的路途。可以说,他是在驼群中长大的。为此,骆驼那种坚韧顽强、任重道远、傲然奋进的君子形象,便早早地沉淀在他早期的记忆中。因而,从学艺之初,他就有着浓烈的画驼的念头。但他之所以能达到今天的艺术造诣,除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印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骆驼的理解已远远超越了具像的狭隘界定,不是为单纯的画驼而画驼,而是感悟到了骆驼与丝路文明相生相伴的关系,从而给骆驼这种具像的动物身上注入了历史文明的血液。由此,他找到了骆驼的“神”。在他眼中,骆驼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动物,成了他倾露内心情感,表述历史人生,感悟沧海桑田,讲述丝路文明的象征物。

  这无疑是一种飞跃,他笔下的骆驼开始涅槃,开始升华了,由一个简单的动物,变成了一种文明及精神的象征。他的骆驼有了大精神。但这种“神”并不是空洞地说说就完了,对一个执着的艺术家来说,更为艰难的是如何能准确地通过有造型的“形”来表达精神的“神”,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境界。

  这简直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登峰过程。为了画好骆驼,王作宝几乎每年都要去四处“拜望驼友”,他一路寻去,一路写生,家乡的金塔驼,硕大的蒙古驼、飘逸的额济纳......骆驼成了他永不厌倦的“情人”。除了亲自去看驼积累素材之外,多年来,他也结识了不少与他一样爱驼的人,他家中有数十本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多彩的“骆驼写真”集,就是朋友寄给他的好礼物。这些书给他补养了无穷的艺术奶汁,成了他每日必翻的案头书。这一切,让他更加细致准确地认识了驼,理解了驼。从头到脚,他对骆驼的认识几乎到了动物学者和解剖医生的水准,真让人佩服。而他做这一切,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能把握准确的艺术造型,让笔下的骆驼有理想的“形”。

  悠远的丝路文明滋养了画家,也滋养了画家笔下的驼。王作宝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点睛”妙用的艺术精髓——一个是“形”,一个是“神”。他通过多年不懈的笔墨艺术实践,渴望画出形神兼备的“墨驼”。他的功夫没有白费,他的目标已显现在眼前。近年来,他创作的《任重道远》、《雄关漫道》、《莫高驼影》和《孤城遥望玉门关》等八尺巨幅国画,除形式上以大取胜外,已达到了造型准确、形神相融的水墨艺术境界。他的画作中,背景山川构图饱满,粗犷辽阔,主角骆驼气势雄伟,意态坚定。骆驼与自然山水相融,与历史遗迹相映,极好地表现了丝路文明。曾几何时,中央美院教授王同仁先生看到了王作宝的大幅作品后,勉励他说:“骆驼是大动物,要画出它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如今看来,王作宝并没有让前贤的期望落空。

  国画大师黄胄说过:“骆驼难画,难在表现其气质。”依旧从黄胄的论驼话语里去找,他说:“沙漠之舟忍饿忍渴,任重道远,骆驼当之无愧”。看来,“任重道远”便是骆驼的“神”了。黄胄还说:“欲作水墨骆驼而能形神兼备,多年来终不能如愿。病若痊愈,当去西北认真画些标本”,等等等等。如今读来,大师之语尤在耳边矣。在此,我真心祝愿王作宝先生多多惮悟大师语录,挖掘甘肃文化底蕴,描绘丝路人文景观,绘制更好的中国水墨骆驼画来。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