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真其人其书
吴正前
我与田茂真结识,是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书法高研班。我们兴趣接近,爱好相投,说人论事总能不谋而合。首次见面,印象就非常深刻,他那种真诚、清爽、透达、倜傥的气质扑面而来。开学典礼上,他洒脱地介绍自己是齐鲁人,工作在南粤惠州,生活在风光绮丽的西湖,经常沐浴苏东坡的灵秀之气,热爱书法和文学创作,受到过军营紧张生活的磨练,对地方政府机关行政工作充满热情。
皆因共同的军旅经历,又以书法而聚于京城,大家以同学相称。午饭时,十多个人聚在一起。我居住首都,东道主责任感由然而生,热情张罗吃饱吃好。大家来自天南地北,席间争先恐后传诵奇闻逸事,饭桌异常热闹。等结账时,才发现被人越俎代庖,一问才知道是田茂真。田茂真阳光的外貌、机智的谈吐、纯真的行为,深深吸引了我。一来二往,我们成了忘年挚友。
毕业后,我们虽然不常谋面,但心灵的交流从未间断,时有所感即传微信,偶有新作快递登门。当然最多的还是切磋书法,如何临帖?怎么取法?都是我们探讨的重点。最近,他快递一本新出的书法作品集,行草楷隶皆备,幅式花样翻新,形制丰富多样,颜色精彩分呈,功夫日见深厚,无论是名言警句,还是诗词文章,都充满笔情墨韵,一股真气袒露笔端。这股真气,既是田茂真书写的性情流露,也是田茂真自觉追求的艺术境界。他的名字里有“真”,他的书房叫“真斋”,他对“真”一往情深,感悟颇深。他出版过诗集《真情流淌》,他有散文叫《与真同行》,他的《说“真”》义理通达。他说:“真,是人生最重要的构成因素,真实、真言、真情体现着一个人的生命力。人生只要坚持真,眼睛就会透亮,心灵就会纯净,笑容就会灿烂,希望就有寄托。”
“真”是浓浓的营养剂,不停地滋润着田茂真的汉字书写。他说真情主裁的书写,体现着不拘成法、独表性灵和自然和谐的精神诉求,写出来的字自然由俗变雅、由巧变拙、由造作变成天真。的确,我记得庄子说过:“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思想的内核,亦即性情率放,不虚伪矫饰,能够把人性的本真表现出来,以强大的生命力感染人。田茂真的书法,笔软墨丰,力纵骨劲,既无矫饰之态,也无雕凿之痕,平淡、天真之趣跃然纸上。他的楷书,点画灵动,线条流畅,结构和谐,犹如藐姑射神超然于法度之外,又出新于法度之中。他的隶书,用笔真切沉稳,奇气绝伦,妙趣横生,天真之态、沉酣之意溢于笔端,贯穿字里行间,既淳朴隽秀又端庄流丽。田茂真的行草书,虽然起步较晚,但书写的格调不低,用笔精巧,点画开张,充满动感。如果田茂真胸中没有真气的灌注,他的行草就不会上手那么快,境界那么高。他常说,书法有法,但法无定法,汉字书写若被“法”所困,放不开手脚,就不能真实反映内心世界,即使写得完美无瑕,也称不上艺术。是的,田茂真书法作品飘散着扑鼻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充满着纯真的诗意。
田茂真对书法的追求圣洁纯真,执着高远,。他因书法入伍,因书法就被分配到政治机关工作,又因书法被破格提干。在部队经常与写写画画打交道,汉字书写的原始基因被早早地激发出来,繁忙的工作之余,第一要务就是临帖。喜欢书法并不能代表理解了书法。最初,他描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其实他并不明白颜真卿楷书的真正意义,只是觉得《多宝塔碑》字迹方正宽博,点画的力度能够让人忘却烦恼和疲劳。渐渐地通过学习和询问,终于弄清楚了颜体字的结字和用笔。临摹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笔力有所长进,但越写越像颜真卿。颜真卿的回锋、驻笔牢固地隐藏在肌肉的记忆里,挥之不去,一写“颜味”全出。一时间,他十分苦恼,到处寻师问访。有人告诉他,写毛笔字不能死守一家,要转多师。由此,田茂真明白了书法的传承关系,并不辞辛苦利用节假日从部队驻地的小山村跑到县新华书店,买来一本《宋拓怀仁集王圣教序》。他开始尝试着临习王羲之的行书,一点一画照猫画虎,不久就写得有模有样了。为达到背临的目的,他硬是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背记下来,有空就凭着记忆练习。有一天,他用毛笔抄写墙报,放弃临帖时的刻意和紧张,毛笔顺手了,字也流畅了,虽然不能说明原由,但感觉点画的起始不再僵硬,笔画连接不再做作。此刻,他终于明白,用行书笔意书写楷书,不仅活化了楷书,增强了楷书的流动性,而且减少了行书点画不必要的緾绕。这时的书写,当然谈不上风格和个性。没有个人的面貌,总感到字里缺少点什么。于是,他请教时任《青少年书法报》社长、总编的恩师崔学路。崔先生通过书信给他讲书体的演变史,告诉他书体由隶变楷的道理,启发他书法的最高境界体现在集大成上,如果缺乏广泛的涉猎,写出个性是很困难的。师傅的一席话,犹如一盏明灯,指明了田茂真执着的书写方向。
书法演进的速度比较缓慢,其主要原因就是限制书写的因素太多,有汉字构成规律的羁绊,有工具材料的束缚,有书写习惯和审美时尚的制约,但最根本的还是受既有法度的控制,书写者犹如戴着镣铐跳舞,不敢越雷池一步。历史上开风气之先的大师级人物,均是集大成者,善于兼收并蓄,综合吸收各家之长,皓首穷经地临摹,才写出那么一点点变化来。田茂真想自己不能坐而论道,必须深入实践,探究书写的真谛,改变眼前书写的被动局面。他听名师讲座、参加短训班、请名人指导,系统阅读了《书法发展史》和《书法美学史》,到书法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汲取营养,终于感悟到书法的发展源远流长,必须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他自觉摆脱理论的束缚,积极寻求自己心仪的碑帖。他开始觉得《乙瑛碑》比较好,点画方正,结构严谨,容易上手。他就死心踏地的临摹《乙瑛碑》,究竟用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精力,无法统计,无法衡量,也无法计算,总之除正常的工作外,全部业余时间都用上了,当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乙瑛碑》的方整严谨在田茂真的笔下规规矩矩,进而越写越熟练。熟练一般潜藏着危机。作为艺术的书法,如果掉进法则设计的陷阱,要想改掉相当不容易。《乙瑛碑》完美无缺,没有特点正是它致命的问题,艺术最忌讳缺乏个性。田茂真意识到《乙瑛碑》艺术含量不足,转而临摹《礼器碑》。《礼器碑》点画起伏从容不迫,细劲而风骨棱然,精巧而不失大气,厚重而不失潇洒,平静而不失动感,姿态优雅,令人神往。然《乙瑛》、《礼器》二碑均属方正精巧一路,他渐渐对《石门颂》的古拙自然,奔放自由产生浓厚兴趣,其艺术特点不是一般的汉碑所能够达到的化境。田茂真很快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精心临摹,大有收获。2001年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军书法篆刻展,为田茂真展示书写成果提供了难得契机。他首先临摹找准书写感觉,然后精心设计书写样式,创作书写内容,最后用近似《石门颂》的笔意书写了一幅对联:“金戈铁马无攻不克,赤胆忠心有险必夷”。八尺对联,壮观潇洒,点画开张,结构严谨,由技巧到性情书写,征服了评委,获得优秀作品奖。
丰收的喜悦,并没有给田茂真带来更多的快感,他的书写一度陷入低谷,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摆脱不掉习惯用笔,痛苦和无奈折磨得他筋疲力尽。后来不得不走出家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书法高研班。尽管书法不是教出来的,尽管讲座的水平并不高,尽管集中授课的时间比较有限,但田茂真还是开扩了视野,艺术鉴赏力得到大幅提升。此刻,深刻感悟到知识的贫乏,是造成书写思想枯竭的重要来源,他及时将视野集中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相关领域,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权威艺术家的理论著作,比如,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李泽厚的《华夏美学》、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等。同时,他将临摹的触角延伸到魏碑墓志,《张猛龙》、《元略》、《李谋》、《元倪》和《元简》墓志,姿态生动,点画柔和,用笔灵动,都是他反复临摹的重点,并认真分析每一个点画的异同,找出用笔和结字的基本规律,着力塑造点画的形态,丰富字体的表现形式。汉字书写脱离实用之后,流畅生动变得十分重要。田茂真的临写并没有就碑帖临碑帖,而是把碑帖的用笔特点综合起来考虑,用碑的强劲弥补帖的弱柔,用帖的温润化解碑的苍茫,力求逼近地再现原始书丹的书写意味。正书的生动性来源于灵活多变的用笔。为寻求这种变化,田茂真将行草书笔意用在书写隶书和楷书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为提高综合用笔能力,田茂真下功夫临习了“二王”的行草书,到“苏黄米蔡”的行书里汲取营养,到明清草书大家的作品里寻找变化,书写的境界又上新的台阶。翻开田茂真刚出版的作品集,行书《兰亭序》用笔火候相当成熟,结字典雅,气息流畅;隶书写得苍劲有力,宽博大气;行草活泼流畅,生动感人,可以看出田茂真的书写已渐入佳境。然而,汉字书写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因此,我感到田茂真眼下的书写尽管小有成就,个人面貌也初露倪端,但个性风格的塑造非一朝一夕,“人书俱老”的格言始终告诫我们,书无尽头,学无止境,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无愧于对汉字书写的真诚追求。
汉字书写艺术是汉字表意记事的伴生物,并不是写几个字那么简单,它需要综合文化素质的滋养,需要生命的真情投入。田茂真热爱读书,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而且读书不倦,浓烈的读书氛围也感染了妻子和女儿,一家人以读书为乐事,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难能可贵。书香弥漫,其乐融融。2013年,他家被广东省授予“优秀书香家庭”荣誉称号。田茂真既能吟诗也能作赋,歌词写得非常捧。他写的《惠州放歌》由著名作曲家孟庆云谱曲,歌词从赞美西湖开始,诗意地描绘了大亚湾、浮罗山、东江和风情独特的客家生活,情真意切,感人致深。他还是散文高手,以母亲挖荠菜为素材撰写的《返青的记忆》,荣获第二届“漂母杯”全球华人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一等奖,反响强烈,好评如潮。他用滚烫质朴的情怀、明快晓畅的语言,解析了母子之情,生动感人,催人泪下。
田茂真的血液里流淌着炽热的爱,精神里流动着纯真的情,所以他为文质朴清新,为字格调高雅。这些年,他发表了近五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诗歌散文选》、《书法作品集》,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的书法展,有的还获了奖,深得业内人士赏识。最近,不少报刊及电子媒体介绍了他的学书成果和经历,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2015/1/16 草于北京南苑唐林孜
(吴正前,空军大校军衔,文艺评论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解放军报》、《书法导报》等多家报刊特约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