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学习和创作书法作品
所坚持的五个方面理念及原则
董良在四十多年的学习和创作书法作品实践中,以求索进取的态度,不断总结学习和实践体会,进而将其升华为理论和理念原则。简言之,有五个方面,以此指导自己学习和创作。
他所坚持的一,即一心一意,一丝不苟。 对每一笔、每一画、每一个字和每一幅作品,他都力求笔法有宗,墨法有韵,章法有道,技法有巧,宗法有典。老老实实临帖,当书奴;活生生创作,不写奴书。
他所坚持的二,也就是他常说的“两化”,即所创作的作品都力求具有教化和美化功能。如他针对当前国学热和呼唤传统文化这一普遍心理创作了“孝和仁义”这幅作品,特意在作品下方诠释了“孝为先,和为贵,仁者寿,义者富”,使人看上去在感受书法美的同时,也受到教益。
他所坚持的三,就是其作品力求具有“三头”,即有看头,有说头,有品头。在他认为,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美化艺术形式,而他更看重的是其承载着文化内涵和外延。因此,他对所创作的作品用笔、用墨和章法布局及文字内容做到再三推敲,严格考究。一些看过他作品的人,认为有看头,有品头,有说头。如他所创作的“知恩报恩”这幅作品,他借鉴了郑板桥乱石铺街的章法,而且特意把“恩”放大,看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别有风味。这幅作品被中国国际集邮网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家马年邮品首发式”所采用,作为邮票图案。
他所坚持的“四”即“四不”。不悖宗法,不离百姓,不拘一格,自强不息。董良认为,自己本身是百姓,而且生活在百姓中,既对老百姓有深厚的感情,又对老百姓欣赏书法需求较为了解;再者,他了解到当前老百姓对“江湖书法”和“摇滚书法”不欢迎,而且有十分排斥的普遍心理。于是,他把继承宗法和为大众服务作为学习和创作书法铁的原则,并且将书法艺术的属性和自身特性有机融为一体。
他所称的“五”,即对自己的作品坚持“五负责”。
(一)对自己负责。董良是一位追求完美主义者。他深知字是人的脸面,因而要求自己把每幅作品写好、写美。
(二)对受众负责。即充分尊重每个观赏他作品的人。董良非常清楚书法作品本身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流互动,书写者首先要尊重观赏者。
(三)对文字和文化负责。他认为中华文字和文化是文化艺术先祖智慧的结晶和劳动成果,同时也是神圣不可玷污和扭曲的载体。因此,必须对其高度负责。
(四)对书法艺术负责。书法艺术既属于艺术层面的成果,也属于与广大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文化形式。因之必须对此高度负责,来不得半点矫揉造作。
(五)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负责。他认为,众多书法作品或长或短在相对时间内传播和传承,要影响一部分人,这就要求所有书法艺术作品必须在继承先祖的同时,要遵循大众审美观点和阅读习惯,而且使之富有新意。
因之,他力求自己的作品能使更多的人看懂。只有大众接受、欢迎,才会有生命力。
近年来,由于董良的勤学苦练,努力上进,他取得了不少成果。他的作品在全国性多个书法大赛中先后入展获奖;他应邀书写的“独树茶”三字书法作品,被云南天普流香茶叶有限公司作为其极品茶商标;作品在2014年央视书画频道迎新春节目中展播,在首届中国榜书大赛(上海承办)中入展。中国人民网对其采访做了专题报道。中国宋氏文化研究商丘总会和中国岳飞思想研究会特聘其为书法创作人。这些成果都是对董良书法艺术追求的中肯和激励,使得他会继续前行、努力进取,以致取得更高的成绩。
“苦心人,天不负”,果真是这样的。2014年10月,董良的作品被中国国际集邮网所采用,制作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集邮纪念册向海内外发行,人民网、海外网等媒体对其采访做了专题报道。现有北京、上海等多家文化传媒公司和书画经销商要求与之签约。
学无止境,经过多年的历练和积累,董良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他于2014年10月取得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书画师(高级)”专业能力证书;同年12月获得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颁发的“艺术人才水平证书”。这是董良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是他多年来执着追求和梦想的实现,也是他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和进取精神的一种体现。
艺术是崇高无上的,而艺术价值则需要何止百倍的勇气和努力,不断地追求去实践完成的, 董良做到了这一点, 因而他的艺术生命也必臻更宽博之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