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砚砺,墨铸纸香
——孟庆瑞先生书法浅析
王书广
孟冬时节,寒风频袭,雪花偶顾,我在工作室的电脑上点阅孟庆瑞先生传来的个人简历及艺术资料,特别是看到他送来的用蓝宣写的隶书《百家姓》作品,线条流畅,字体漂亮,我的心为之怦动,久久不能平静。我踱到窗前,撩开轻纱,一幅北方美丽的雪景映现在我的眼帘:街上汽车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碧毯上缓缓行驶,留下雕刻般的车痕。路边的栋栋楼宇被雪花粉刷一新, 戴上厚厚的鹅绒帽,此时此景,我想起了历史上传说的张打油的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我与孟庆瑞先生认识是从一次酒会上开始的,那次酒会宾朋很多,既有新朋友,又有老朋友,我将自己的书法册页每人送了一份,当孟庆瑞先生看到我的书法册页后说:“我从小喜欢书法,一直想找一位得意的老师,今天看到你的书法册页,我的心愿实现了。”从此我们成了师生关系。
孟庆瑞,笔名朱清,河北灵寿人,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士,世界艺术家联合会总会会员,河北省政府特聘书法家,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太行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孟庆瑞先生1974年毕业于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即南京理工大学)载波专业,先后任福州军区通信部某部载波技师,通信连连长,通信营营长等职;转业后在河北省科学院先后任激光研究所书记,副所长,科学院机关财务处副处长。省发改委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
孟庆瑞先生早在孩提时代与书法结缘,受恩师周玉海先生点拨,对书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书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入伍和工作之余,临帖不辍,楷习柳公权,隶师 《封龙山颂》,行草宗《淳化阁帖》,取法乎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的书艺风格。近年来拜王书广先生为师后,学习更加刻苦,冬练三九,夏降三伏,笔耕砚 砺,墨铸纸香,书艺大进,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隶书起源于秦,兴于汉。据唐代张怀瓘《十体书断》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邈初为衙县狱吏,被囚于云阳狱中,费了十年心思,损益大小篆为 “隶书”三千字,秦始皇善之,因刑狱文书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书”,为隶人佐书,故称“隶书”。孟庆瑞先生谈到学习隶书的体会时说:“隶书从笔法上说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小篆的简体字,笔法和小篆相似, 这种隶书盛行于西汉和东汉。另一种是字体的横、撇、捺的末端运笔加重,增加了“挑法”,凡字有撇、捺者,挑法左右向背,形如八字,所以隶书又叫“八分书”。以上可以看出孟庆瑞先生不仅隶书写的娴熟,而且对隶书渊源、理论亦十分精通。
书法是一门艺术,大凡艺术都有一个兴起、发展、成熟的过程,戏剧如此,相声如此,书画亦是如此。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 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孟庆瑞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开始,我临摹隶书很注重神似,平正;后来临的时间长了,临帖多了,逐步融入了自己的笔画。我觉得自己目前还在险绝末端,通会首端,“人书俱老”是我的终身追求。
孟庆瑞先生最近送来一幅隶书作品《春江花月夜》, 我看后很惊诧,整幅作品,气韵生动,形意合一,线条流畅,笔墨交融。在传统隶书笔法上加入了一些现在的笔法,有的甚至是自己独有笔法,增强了作品的气势和美感,看后给人一种震撼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孟庆瑞先生从艺56年来,无论是当兵从戎还是供职政府机关,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从未辍笔,近年来书学大进,名声渐起,参加全国书法大赛40余项,获金奖特别奖28项, 被多家单位授予“中国书画名家”、“当代中国艺术名家”等称号。中国社会新闻网、百度网、中国书法网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专题宣传。书法作品竞相被驻地省市 及书法爱好者收藏,特别是参加了韩国丽水世博会现场书法展和书法表演后,大批作品漂洋过海先后被美国波士顿、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韩国台湾等华人华侨及 国际友人收藏。书法润格被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评定为每平尺6000-10000元。
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说法 “见字如见其人”,想起来也很有道理, 孟庆瑞先生和他的书法一样,神奇、隽永。与他长期相处,有一种“沐浴朝阳,如乘春风”的感觉。他书路宽泛,意境深远,加上独特的个人魅力,正是他在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作者: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王书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