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之冠、人以为法”

徐喜荣书法网 03/30 05:39


“翰墨之冠、人以为法

——浅谈欧体的赏析与临习

徐喜荣

我自学习书法至今,从正楷入门,而后行书直至草书。在几十年的学书生涯中,仅正楷的临习达十多年不止,尤其是对欧阳询的楷书情有独钟。谨此谈谈个人对欧体的赏析与临习,与大家交流学习。

欧阳询书法多体皆精,以楷书为最工,世称“欧体”或“率更体”(曾官至太子率更今)。原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严整,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自成面目,为初唐四大家之冠,被世人尊称“翰墨之冠、人以为法的学书楷模。宋人曾评其为“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牍所传、人以为法”。正书行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庭诤之风,至其点画之妙,意态精密,无以尚也”。
   
史传欧阳询曾见到一本王羲之教授儿子书法的《指归图》,就高价买来观赏钻研,书艺大进。为了师法自然,他还游历名山大川,有一次他在书法家索靖写的碑文前,来回观赏,竟坐卧于碑旁,逗留三日,可见其对书法之渴求精神和虔诚态度。经过数十度春秋的寒窗苦练,终于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初唐伟大的书法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在长期的临习过程中,我对以下常见欧体碑帖略有领悟,并深深为其高超的艺术风格所折服。

《九成宫醴泉名》。这是欧体楷书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是欧阳询晚年奉敕之作。他将二王的韵致、灵动与此碑的厚重、沉雄融为一体,其用笺方正瘦硬,法度森严而含丰润;结体险峻而不失平正;章法布局错落有致,紧凑中显疏朗。与颜、柳、赵诸帖相比,大小字相间乃该帖的独特之处。大字面积相当于小字四陪。正如孙过庭《书谱》云:“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如星之列河汉”。学习欧体多以此为范本。

《皇甫君碑》。此碑又称《皇甫诞碑》。用碑以方为主,峻利刚健,行笔稳畅自如,醇重而遒丽,笔笔不作率意处理,谨守楷法,与平险之中追求婉丽之姿。为欧阳询楷书代表作之一。

《虞恭公温彦博碑》。此碑又称《虞恭公碑》,为欧阳询晚年楷书作品,约作于逝世前4年,老到平正婉和,苍劲飘逸。其结构既不像《九成宫》那样开张疏朗,也不似《皇甫君碑》那样挺险峻拔,也是欧体中的典范作品。

《化度寺塔碑》。此碑简称《化度寺碑》,是欧阳询得意之作,在《九成宫》之上。惜此石在北宋年间已毁,现传世之拓本,多为翻刻,真迹很少。

我认为欧体的总体风格是工整精致,严谨险劲;笔势生动活泼,笔法险劲有力;结构平整凝重,气韵生动;法度森严,静穆安详,不作姿媚之态。给人的审美感觉是精致、完美、协调,使人发出巧夺天工和恰到好处的愉快赞美,它的艺术效果似国画中的工笔画,真所谓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则短,极尽精致之能事。但它又不是一味平正呆板,而是平中寓险,险中求稳。造成了起伏跌宕并能造险破险的非凡气度,从而永葆旺盛之艺术青春。

欧阳询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很大。许多书法评论家都把他的书法列为“妙品”“佳品”,给与很高的评价。他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历来被奉为学习正书的楷模。结合自己长期临习的实践经验,个人认为学习欧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欧体源于汉隶,博采众家之长,自成风格。其用笔方圆兼使,尤其方笔挺拔有力。笔法之法,灵活生动,且笔笔工妙。因此临摹时要特别仔细,应以“帖中无我”之精神初求形似,进而追其神似,以达刚劲清秀之风格。

第二、欧体字结构险绝瘦峻,法度完备,在楷书中首屈一指,学习欧体以立正楷之规范,尤见成效。因此,对欧体从不同角度仔细研究、思考、分析和体味,逐步掌握其规律特点,写出其险绝瘦峻的艺术风格。

第三、欧体的章法同其它楷书布局不一样,即使单字写的还可以,如果不按帖的组合方式进行搭配,也将会欧味全无。所以,要把原帖仔细体会玩味,领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在结构、行气、章法上下功夫。



第四、欧体在点画用笔上都有其自身特点,我们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对其中的任何细微之处都应认真细致的读。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何时提、何时按,何处中锋、何处侧锋,联系手腕应如何动作,注意用笔的笔势,总结出帖中点画用笔的特点。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体会,还请书法行家指教!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