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有千层 水润冰心——蔡茂友水墨牡丹的艺术风格研究1
性灵出万象,自然去雕饰。牡丹,如若只是雅赏,岂不辜负了国花给予人间的恩赐。古往今来,她就以其独有的风韵在众香国里风华绝代独领风骚,吸引着无数的画家为其倾尽翰墨洒尽丹青。
当代

当代 蔡茂友 《春风得意 》
纵观中国画史,以牡丹为题材的画家,远在南北朝时代就有杨子华画牡丹的记载,此后,唐代边鸾画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润泽”,五代徐熙画牡丹,他创造了叠色渍染法,落墨较重,薄施丹粉,用笔清秀,意趣生动;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他的作品以水墨写意,泼辣豪放,笔墨洗练,一扫前人呆板造作之气,使其所画牡丹更具强烈的表现力;清代善画牡丹者,人才济济,吴昌硕、任伯年、恽寿平、高凤翰、虚谷、蒋廷锡等人,颇有名气。所见者,以吴昌硕,作品最丰。吴昌硕的写意牡丹,一是重气尚势,以浑厚豪放为宗,二是“直从书法演画法”,以书入画,以印入画,以金石气入画,如写如拓,高古凝重。比之于白阳,更显磅礴;比之于徐渭,更厚重苍茫;比之于八大山人,显得烂漫;比之于复堂,更沉雄;比之于赵之谦,更老辣。再到任伯年所作牡丹画多用没骨画法,富有创造,富有巧趣,他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纯以焦墨钩骨,赋色肥厚,近老莲派。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到了近代,近代齐白石的作品中尤以牡丹为多,仿佛在他的艺术里始终葆有企求富贵平安的善良愿望。所作牡丹大笔重点,写意豪宕,动姿飞扬;不写枝干,只以墨点彩染,刻画出叶片浓郁苍翠之态,墨笔撇飞,便将叶随风动,风吹叶涌之神尽情描出。著名画家王雪涛曾画很多牡丹画,设色清雅,浓淡相宜,线条圆润。他们都为后来的牡丹画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范本。

当代 蔡茂友 《春风得意 为我添香》
就艺术风格及表现方式而言,历朝各代以牡丹画多以工笔重彩、或者兼工代写为表现手法,然以纯水墨写意画牡丹的画家,却寥若辰星。纯水墨画的基本三要素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现代均有持续发展。自明朝徐渭开大笔水墨牡丹先河以来,画史上能数得上的甚少,而论及当今大写意水墨牡丹,当代名家蔡茂友苦研的水墨牡丹画,从墨分五色到墨分千层,主要是立体感,明暗变化。水润冰心,主要是牡丹的质感,水色鲜嫩欲滴,更有一种情绪,一种愉悦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为当代画坛为数不多的水墨牡丹画名家。

当代 蔡茂友 《春上枝头》

当代 蔡茂友 《水墨牡丹》
艺术发展,贵在创新。如何在笔墨与意象的互动中抒写情怀?如何用黑白虚实来演绎水墨画的意象?面对这些问题,蔡茂友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着。蔡茂友认为:水墨画中所强调的墨分五彩之别,即是用纯水墨表现五彩是水墨画的最高境界。严谨来说,带有彩色的牡丹都不是水墨牡丹,尤其在同一黑白墨调交融中变幻出大千世界,通常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如用水墨润染的花瓣间不均匀而导致透明度较低以及整朵花的结构空间关系不突显,或花与花之间的用笔雷同,或花朵与枝杆墨色的关系浑杂不清等问题而败笔,其创作难度很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反复推敲和笔墨实验中,他终于寻到了创新绘画语言的突破口:水墨牡丹写意之法。毛笔在极为合适比例的墨汁和清水中渲染成色,画时略一沾带,灵活运笔,一株墨色清雅的牡丹跃然纸上。通过奇妙地利用水墨与宣纸的特性,蔡茂友笔下的牡丹花瓣和叶子有了独一无二的质感。精心布局,力求墨分五彩,以水墨的浓淡描绘花的层次变化,墨即是色色即是墨,以达到淡墨轻岚突出意境五彩缤纷的牡丹世界。
水墨画以选择水作为材质,乃是最为独特的一步,因为水是自然材质,而且结合了禅宗与道家对水性的形而上元素。他的作品《争春》,得益于水法与墨法的妙用,蔡茂友在水将干未干之际,层层以墨来罩染花瓣,又不同于徐渭的破墨,而是以水再次泼墨渲淡,而伴以侧锋用笔的扫抹,以对水之比例以及浓淡的细微控制,以呈现出的灰度调节出那种还在晕化的花瓣,似乎召唤我们的双手去抚摸,画面上那种流动的灰色就犹如个体生命呼吸的节奏,水墨牡丹对气感的灵动活化,是黑白之间的灰色形成了画面的整体灰度,这迷人而带有呼吸感的灰度,从另外一方面减弱了浓墨可能的呆滞。同时在水墨晕化渗染之际,酣畅淋漓,一朵朵清新的牡丹,一直在盛开,还在生长,在化生,是一股股还在绵延的生气在流动。

当代 陈永锵《水墨牡丹》

当代 何水法 《水墨牡丹》2

当代 霍春阳 《水墨牡丹》

当代 霍春阳 《水墨牡丹》3

当代 吴冠南《水墨牡丹》

当代 吴冠南《水墨牡丹》2
近代

近代 程十发《折枝牡丹》

近代 黄胄《蝴蝶牡丹》

近代 黄胄《牡丹》2

近代 江寒汀《牡丹》

近代 李苦禅《白牡丹》

近代 李苦禅《牡丹》

近代 李苦禅《牡丹》

近代 刘海粟《牡丹》2

近代 刘海粟《泼墨牡丹图》

近代 陆抑非《牡丹》

近代 齐白石《墨牡丹》

近代 齐白石《牡丹》1

近代 宋美龄《牡丹图》

近代 王雪涛《牡丹》

近代 王雪涛《牡丹》2

近代 吴湖帆《彝器牡丹》

近代 谢稚柳《牡丹》

近代 许麟庐《蝴蝶牡丹》

近代 张大千《牡丹》2

近代 张大千《牡丹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