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有千层 水润冰心—蔡茂友水墨牡丹的艺术风格研究2

墨有千层 水润冰心——蔡茂友水墨牡丹的艺术风格研究2



当代 蔡茂友 《春之声》

     众所周知,画牡丹画俗易得,雅难求。在蔡茂友的艺术实践中,始终在寻找着一条途径,一条不失牡丹绰约风采的同时,更能表现其神韵而又能摆脱俗格的方法。可远追徐渭、任伯年、近摹吴昌硕、齐白石诸家。尤其是徐渭在造型上的夸张,在构图上的精炼,在笔墨技法上的含蓄蕴藉等使他倍感痴迷。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徐渭的花卉画抒发的往往是一种孤独、高傲的,以及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是一种难以改变的环境局限所致。探索于此,蔡茂友善于从文人绘画传统和民间艺术中吸取精华,特别是将中国吉祥意象融入花鸟画中,多以充满无限希望的春季为题,使牡丹凭添了吉祥寓意。在构图、造型、色彩上真实表现了生活情趣,他在吸取传统技法精华的同时,结合自身感受,在创作中注入个人的感悟和理解。因此,他的牡丹画在突破传统水墨牡丹的特色基础上,充分展现光影的效果,丰富肌理的韵味,创造出更为生动、更传神,更丰富笔墨语言。他所作牡丹,适逢祖国盛世,作品中始终充满了阳光,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有别于过去的道路艰难,坎坷或者退隐避世的时代特点,他的创作可以看作是承接传统的一种实践与升华,直显笔墨当随时代。

 
   当代 蔡茂友 《水墨牡丹》 

       蔡茂友驾驭笔墨的功力是深厚的。这不仅仅体现在他对墨分五彩等墨法的娴熟掌握,和他对以书入画的线条韵律的参悟上,更体现在他的大写意画以书法最高境界——草书入画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其涉笔潇洒,神韵隽雅。一花半叶,咄咄逼真。所作水墨牡丹,墨花横溢中但见花瓣叠络,层感立透。再配以草书题跋,云烟满纸而不失浓厚的书卷气。这种画风在技巧上体现他的灵动草书线条配合垛笔以简逸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对象,作画时注重用线的书法味和墨色的多变性,首重趣味。当中有别于明清小写意相对于宋元更重视用笔的轻松和书写性;有别于吴昌硕以书入画,以印入画,以金石气入画,独辟蹊径,另以草法入画;有别于任伯年的牡丹画没骨画法,多以石鸟等作背景,唯空白为境,以“空白”的方式经营背景画面,空白乃是对应于自然与人世瞬间的生灭无常,不走向实相,仅仅是暗示,因此,虚淡冲和;保持“气化”,虚化不是空虚,而是让生机的变化还有着变化的形式感,不走向具体的可以模仿重复的形式,而是无形式的形式,是节奏的丰富变化,这就是他的水墨牡丹机妙之处。

   



明代

明 沈周《牡丹图》



明代 陈淳《墨牡丹》



明代 陈淳《牡丹》



明代 沈周 《玉楼牡丹图》 局部



明代 唐寅《墨牡丹》扇面



明代 唐寅《牡丹》1



明代 徐渭 《墨牡丹》




明代 徐渭 水墨牡丹2



明代 徐渭 水墨牡丹3



明代 徐渭 水墨牡丹5



明代 周之冕 《牡丹》



明代陈鹤《牡丹图》



明代徐渭《水墨牡丹图》



清代


清代 八大山人《莺啼牡丹》



清代 边寿民 《牡丹》



清代 高凤翰 《富贵图》



清代 高凤翰《牡丹》



清代 蒋廷锡《富贵牡丹》



清代 蒋廷锡《牡丹》



清代 居廉《牡丹》



清代 李方膺《牡丹》



清代 李鱓 《牡丹》



清代 李鱓 《牡丹》2



清代 吴昌硕《墨牡丹》



清代 吴昌硕《墨牡丹》1



清代 徐扬《牡丹山鹧图轴》花鸟画立轴




清代 恽寿平《牡丹》



清代 张敔《牡丹图》


鲁ICP备16014325号-6